-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孟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赵麦茹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对孟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历来见仁见智,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目前学术界却鲜见有专家学者能够从生态角度对之进行探讨和研究。笔者试探性地从孟子之思想根基入手来分析蕴藏在孟子经济思想中的生态因子并点出其对当代的启迪,以期能抛砖引玉。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绝非偶然,孟子之经济思想亦是如此。孟子经济思想何以会蕴涵如此丰富的生态因子,追根溯源,三大根基的作用显而易见,这三大根基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与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
一、思想根基
1、天人合一——哲学根基
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最本质的一个特征,这一点在先秦儒家思想文化中表现得很是明显。孟子师承子思,而子思更为注重天与人的通悟式沟通与融合。他的《中庸》将“天人合一”的境界宣扬至一相当高度。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庸》的主题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要达到一个主客合一、天地合一、万物合一的境界,“这种社会中的‘和’是跟自然界中的‘和’相适应的……自然界也是一个大和,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这种分析真可谓一针见血了,将《中庸》所宣扬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主张揭示得淋漓尽致。师承子思学派的孟子继承儒家“天人合一”之学说要旨,孟子也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尽心上》篇他这样说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以下凡涉及孟子思想的引文均出自此书),显然,他强调主观的先验的道德体验和宇宙的普遍法则是相通的,简而言之,他认为天人是可以相通的,这是“天人合一”说法的另一表达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孟子还在逻辑上验证了天人能够相通的可能性,他以“诚”作为连接天与人的桥梁:“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天与人之所以能够感应就在于他们有一个交接点,这一点就是“诚”,诚是天之秉性,而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应这种“诚”,有了“诚”这一桥梁,两者很好地实现了互动。“诚”也就成了双方共有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因为“诚”,天与人实现了合一。不过,在追求天与人的合一过程中,孟子更为强调人的因素:“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孟子注重人的自身努力与他的心性观不无关系,孟子认为人之向善思诚之心是不待验证的,属于先验的范畴,也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万物皆备于我”,只要发扬这种心性,反身而诚,那么天与人也就很容易达到合一的境界了。
上述言论孟子所涉及的“天”都属于道德层面,这种道德层面的“天”在孟子思想中占绝对统治地位。不过孟子也有关注自然之“天”的时候,他和孔子一样,也很容易从自然现象中体悟到哲学道理。《离娄下》篇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和《尽心上》篇之“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段论述都是孟子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领悟到一定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从流水奔流不息中看到提供流水动力的源头活水,所以有所感悟,认识到君子在追求道义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学成方可出仕,这里,君子的不断学习对应的正是流水之源头,宋朝朱熹对孟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领悟得比较深,所以他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妙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谓得孟子思想之要旨。总之,孟子从自然之道体认为人之道,这种体认过程本身就说明孟子在实践层面对天人合一已经给予相当的关注。
2、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逻辑根基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内圣外王、推己及人与推人及物的思路,他的“性善”更是为这种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内圣外王方面:孟子是一位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不须论证的命题,性善是先天的先验的,“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尽心上》,人的善性与生俱来,且根植于人内心深处,不会因为外界的人为因素而加以改变。性善通过以仁义礼智为渊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这“四心”是人的性善的载体,通过“四心”人的仁心得以体现。这种仁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所以要充分挖掘这种仁政资源就必须“反身而诚”,注重自己本身的个人修养。虽然“反身而诚”讲求通过内省的方式来体认“仁心”,但是具体来说该如何内省,孟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联系孟子在《告子下》的一大段论述来看,他似乎并不排除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一目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外科手术费用表外科手术费用表.doc
- 外国专家系统操作手册.ppt
- 外伤性歪鼻畸形矫正术25例体会-第三军医大学学报.doc
- 多肽的应用及前景展望.doc
- 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介绍.ppt.ppt
-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李六亿).ppt
- 多发性骨髓瘤.ppt.ppt
- 大中型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模式研究提纲-黑龙江省农村能源网.doc
- 多举措加强队伍建设参赛与育人相结合屡创佳绩-中国药科大学工会.doc
- 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教学200706(中).ppt
- 《GB/Z 44363-2024致热性 医疗器械热原试验的原理和方法》.pdf
- GB/T 16716.6-2024包装与环境 第6部分:有机循环.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4376.1-2024微细气泡技术 水处理应用 第1 部分:亚甲基蓝脱色法评价臭氧微细气泡水发生系统.pdf
- 《GB/T 44376.1-2024微细气泡技术 水处理应用 第1 部分:亚甲基蓝脱色法评价臭氧微细气泡水发生系统》.pdf
- GB/T 44376.1-2024微细气泡技术 水处理应用 第1 部分:亚甲基蓝脱色法评价臭氧微细气泡水发生系统.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4315-2024科技馆展品设计通用要求.pdf
- GB/T 44305.2-2024塑料 增塑聚氯乙烯(PVC-P)模塑和挤塑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pdf
- 《GB/T 44315-2024科技馆展品设计通用要求》.pdf
- GB/T 44315-2024科技馆展品设计通用要求.pdf
- GB/T 39560.9-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9 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聚合物中的六溴环十二烷.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