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活动设计例举(湘教版).docVIP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活动设计例举(湘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活动设计例举(湘教版).do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活动设计例举(湘教版)   在地理核心素养构成中,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需要在区域认知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从理解知识到发展能力,再从发展能力到形成素养,都要以课堂活动为支撑。新课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要立足学生“已掌握知识”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展示搭建平台。   一、活动设计依据   1.主题内容   (1)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地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整体性表现。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还会对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设计依据   3.高考呈现   高考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上,在自然地理考查中比较常见。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1题,比较山坡一定高度上的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分以及地表径流量,体现的是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第37题第(1)问,考查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强调地形要素对气候要素的影响。新课标Ⅱ卷第9~11题,考查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对河流径流的影响,体现的是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它地区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典型的是新课标Ⅲ卷中的第7~9题,考查山地植被恢复前后河流径流的变化,特别是对水循环环节的具体影响。   二、活动设计例举   1.理解“联系、制约和渗透”   (1)设计目标。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掌握的知识推导新知识;形成地理思维,科学进行表达。   (2)活动过程。通过投影呈现图1所示,用关键词概括(标注)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解释。步骤:自主标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形成统一认识;学生代表进行展示交流;教师进行更正。   (3)准确表达。a ―尘埃:岩石圈中的微小碎屑物漂浮在大气中,形成尘埃;b ―降水、风能:大气降水渗入到岩石圈,大风影响着地表形态;c ―降水、热能:大气中的水分以降水形式进入水圈,伴随热量的释放;d ―水汽、热能:水圈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伴随热量的消耗;e ―氧气、降水:大气圈为生物呼吸提供氧气,并以降水的形式渗透到生物圈;f ―二氧化碳:生物生命活动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圈中;g ―有机质:生物体残体以有机质的方式回归土壤;h ―无机物:岩石圈中的矿物成分为生物生存所必需的;i ―水、无机盐:水圈为生命活动提供液态水和无机盐类;j ―有机质:生物残体到水圈成为有机质;k ―矿物质:岩石圈为水圈提供有矿物质;l ―水:水圈为岩石圈提供水分。   (4)拓展问题。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中,涉及了哪些循环?在这些循环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和能量如何变化?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新功能?   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活动1 针对“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设计   (1)设计目标。根据景观图对区域进行空间定位;掌握景观图的判读方法,如提取景观图中的地理要素;运用整体性原理进行联系分析;抓住区域的整体特征;分析景观形成的原因。   (2)活动过程。由教师展示塔克拉玛干沙漠景观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图3中所示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一地形区?其海陆位置的特征是怎样的?本区域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有何特征?   (3)拓展研究。高考中有一类命题是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从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土壤五个方面进行描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的就是整体性。如图4示意的是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2 针对“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   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的活动设计   (1)设计目标。通过一组难度适中,又有一定区分度的高考试题来引领分析。试题来源: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第7~9题。试题注重思维,关注微观层面的分析,如对水循环环节的分析。   (2)活动过程。   *试题呈现(投影)   图5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Ⅰ~Ⅲ题。   Ⅰ.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Ⅱ.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