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 教学提纲 一、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述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三、感觉功能障碍 四、运动功能障碍 五、神经系统受到病损后的常见症状 六、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 (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整体负责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经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病因学分类 血管病变:缺血性、出血性、血管畸形等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衣原体等 肿瘤:原发性、继发性 外伤、免疫性、变性、遗传、中毒、营养代谢等 里根 阿尔茨海默氏症 桑兰脊髓横断损伤 赵本山蛛网膜下腔出血 罗家英面神经麻痹 三、感觉功能障碍 (一)感觉解剖生理特点: (二)感觉障碍的分类: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二)感觉障碍的分类: 1、刺激性症状:感觉通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 2、抑制性症状:感觉通路破坏时出现的感觉减退或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则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四、运动功能障碍 (一)解剖特点 (二)定位诊断 (二)瘫痪的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1、皮质:皮质运动区局限破坏性病损可引起对侧单肢瘫,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对侧下面部瘫(即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造成偏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口角、拇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质代表区范围较大,兴奋域较低,抽搐若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称Jackson癫痫。 2、皮质下白质: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放射冠,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越近皮质越分散,该处局灶性病损也可引起类似于皮质病损的对侧单肢瘫;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3、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 4、脑干: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瘫痪,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对侧肢体上运动元瘫 ,可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5、脊髓 : ① 脊髓半切病变表现为: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同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②横贯性损害:由于脊髓面积小,其病变常损伤双侧锥体束,尤其在横贯性损害时产生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较早(可在几周后)发生肌肉萎缩(因脊髓前角细胞对肌纤维的营养作用发生障碍)。 五、神经系统受到病损后的常见症状 缺损症状 刺激症状 释放症状 休克症状 六、神经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1、肌肉病变 2、周围神经病变 3、脊髓病变 4、脑干病变 5、小脑病变 6、大脑半球病变 7、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病变 定性诊断: 1、感染性疾病 2、外伤 3、血管性疾病 4、肿瘤 5、遗传性疾病 6、营养和代谢障碍 7、中毒 8、脱髓鞘性疾病 9、神经变性病 10、发育异常 11、系统性疾病伴发的神经损害 脑血管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 三大致死疾病 患病率:500 ~740/10万人 发病率:约100 ~ 300/10万人 死亡率:约50 ~ 100/10万人 幸存者:50%~70%遗留严重残疾 二、脑血管病的分类 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TIA和 脑卒中 病理性质: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按病理性质 三、脑血液循环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1、颈内动脉系统:起于颈总动脉,经颈动脉孔入颅,供应眼及大脑前部3/5,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大脑前动脉是其终末支。 2、椎基底动脉系统:由锁骨下动脉发出,经横突孔入颅,供应大脑半球后部2/5、丘脑、脑干和小脑。 脑动脉系统的侧支循环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构成 由双侧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