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体系研究的发展与设想
中医辨证体系研究的发展与设想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中医辨证体系发展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各个辨证体系发展的历史源流;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建国以后中医辨证体系的研究进展包括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中医证素和中医规范化;第三部分为笔者对中医辨证体系未来发展的设想即在新时期如何发展“辨”与“证”。关键字:中医辨证体系、宏观辨证、微观辨证、证素、中医规范化、辨证中医辨证体系发展的历史源流提到中医的特色,我们不得不说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一大特色而被不断地神秘化,有的时候失去了它本身的面貌。秦汉―理论肇始时期中医理论的基本建立是从《黄帝内经》开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然而中医辨证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多种辨证体系雏形存在,如其中《风论》、《痹论)(咳论》、《疾论》等都是脏腑辨证的开端。只是内容较为散乱而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和系统的论述,但这些点滴的思想也为后世辨证体系的发展创造了基础。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继承并发扬、创新了《黄帝内经》的诸多理论,如依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同时结合临床实践而形成了中医历史上第一个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后世使用和继承颇为广泛的脏腑辨证,成为中医辨证体系中的核心之所在。晋唐―理论继承时期晋唐时期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在辨证体系中的学术思想,王叔和撰写的《脉经》、隋巢元方撰的《诸病源候论》等为中医诊法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不详述。宋金元―理论创新时期两宋时期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打破了一直沿袭《诸病源候论》的路子,为现代病因辨证中病因分类提供了依据。钱乙发明小儿五脏辨证论治纲领,进一步完善了脏腑辨证学说。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于中医辩证体系的完善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刘完素的“火热论”详论燥邪的致病特点;张从正将导致疾病的病因分为天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邪(地之六气,雾露冰雹雨泥)和人邪(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李杲则着意论述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是导致脾胃内伤的三大病因。总的来说,他们的学说为后世病因辨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明清―理论完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很多学术思想都有了创新和不断地完善。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的“阴阳篇”、“六变篇”,即所谓的“二纲六变”,以二纲统六变,这实际就是八纲辨证的完整体现,时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形成于此。而“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在近代祝味菊的《伤寒质难》之中。清代温病学派的发展尤为突出,叶天士《温论热》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这样叶氏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的病理改变和传变的途径,为此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又一位温病大家吴鞠通根据《黄帝内经》中的三焦部位,功能的概念,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症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从而形成了三焦辨证。纵观两千多来中医辨证体系的发展史,《黄帝内经》仍然扮演着起源者的角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变迁之下,中医辨证体系不断地完善,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证体系的现代研究发展在建国以后,由于设立学院教育的需求,中医被分为若干学科,这时中医辨证体系成为了如今中医诊断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今中医辨证体系的内容已非常丰富,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主流辨证方法。这些是进入新中国以后中医辨证学在教学方面分类总结的进展所得。在现代中医的地位也有了历史性的改变,在经历两千多年中医作为唯一主流医学的过程后,西方医学的进入和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路上的最大挑战。在世界科学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中医不仅仅面临国内临床土壤的丢失,同时也受到西方医学不断地质疑和批判。作为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同样在此面临了发展的巨大瓶颈。面临这样的困境,中医人为中医出过门开始了不断地探索。在中医辨证体系作为中医理论中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这方面研究的突破尤为重要。多年以来,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做出了多方面的研究尝试。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中医学长于宏观而略于微观变化,首先提出微观辨证的是沈自尹院士,他在1986年发表的“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沈氏“所谓微观辨证,即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征认识与辨别证”。至于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了多方面微观辨证的信息,结合中医传统的宏观标准,并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以期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标准,并用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