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赣:电影是诗意地进入家乡的途径.doc
毕赣:电影是诗意地进入家乡的途径
毕赣,青年导演,1989年生于贵州凯里,大学时代起,先后拍摄了《老虎》《金刚经》等电影短片,《路边野餐》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接连拿下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奖及最佳处女作奖、南特三洲电影节最高奖“金气球奖”、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等奖项。毕赣用原创性的剪辑和特别的拍摄方式,让时间和空间形成一种梦境般重迭的美感。
“没受过专业训练,是纯粹的野路子。”
毕赣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动物,朋友送了他一张碟,叫《导盲犬小Q》。他看后特别开心,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去拍动物什么的。在大学时,他无意看到了一个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这部电影的评价特别高,但他一看却觉得特别糟,就想好好地批评一下这个拍得特别不好的导演。但是要批评别人也应该把他的电影看完,所以他就每天看一小段,大概看了半个月,终于看完了。他心想这下可以好好地收拾它了,可是在吃饭的时候毕赣突然觉得不对劲,也不知道怎么表述那种感觉,直到今天他拍自己的电影时,都是在与那个感觉对话:“我突然找到了电影的美感是什么,但是我没办法表述,就一直用创作去和它对话。”
“找到同类,就不那么孤单了。”
直到毕赣在学校的看片室里找到了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第一眼就觉得,电影里的场景是我生活过的地方。”侯孝贤的台南与毕赣的贵州很像,有山,有水,有粘稠的空气,“让人觉得亲近。”侯孝贤的电影让毕赣有了美学上的自信,“好比我喜欢的《海贼王》,如果有人和我说真的有海贼王存在过,我就会相信动画片里发生的一切。”
《路边野餐》取材于毕赣的家乡贵州,讲述了一个曾经因为坐牢而失去一切的男人陈升,要去寻找他弟弟的儿子并想认领他,想尽可能弥补他此前的过失,找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的故事。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框架内,有着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前半部分的镜头是沉静、凝滞的,由一段段稀疏的对话拼贴出陈升过往的人生遭遇;后半段里最为业内外称道的是那个41分钟的长镜头,毕赣用这个镜头制造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梦幻的空间,电影前半段宋词式的零碎故事在这里得到呼应和揭示。这个长镜头巧妙地处理了时间和空间,让你分不清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就像电影的英文名《Kaili Blues》,是一曲忧伤迷离、有着特殊和声的蓝调。
“我们在拍一部世界上最好看的片子。”
尽管一直在拍电影,但因为是非科班出身,又远离文化、艺术中心城市,毕赣和真正的电影圈没有任何联系。找不到可能成功的迹象,在所有家乡人眼中,毕赣一度是个失败者。
“《路边野餐》差不多是我的最后一部电影。”他向妈妈承诺,如果28岁时还没有任何希望,他就不再拍下去了。嘴上这样讲,毕赣的潜台词却是:“28岁之后不拍了,30岁之后再继续。”
拍《路边野餐》,没有一天是不用为钱发愁的。但在剧组同事面前,毕赣是个有煽动力的导演。非线性叙事的电影结构,极其文艺的表达方式,探讨的又是时间这一抽象主题,大部分剧组人员都不知道毕赣在拍什么。他隔一段时间就把大家聚在一起,给他们“演讲”一段,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论证,企图让大家相信,他们正在做一件创造历史的事。讲完,剧组士气大增,再艰苦的拍摄条件,都熬过去了。
“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毕赣没受过专业的编剧训练,也没看过一本编剧写作书。“《路边野餐》的初稿是用手机写的。”毕赣习惯在手机里记录东西,碰到有趣的事,想到漂亮话,就随手记在手机里,比如“他用安全帽栽了一盆花”“她戴了一个红帽子”。有些第一眼觉得好的台词,他不会马上记下来,留在脑子里,过两天忘记了,就说明它还不够好。这些话毫无关联,或许是一个画面,或许是一句台词,攒上上千句,就可以写成剧本。
在已经完成的三部作品里,毕赣都用到了诗歌。从中学时开始写诗,诗歌是毕赣早已习惯的表达方式。如果说《老虎》里用到诗歌,是无法在逻辑上连贯剪辑的无奈之举,那么从《金刚经》开始,毕赣就有意识地把诗歌融入电影,搭配出奇异的诗意。《路边野餐》里陈升本来就是诗人,他总是在广播里用家乡话读诗。这些诗,契合着剧情、画面的更迭,让陈升内心难以言说的苦涩埋藏在那些“蹩脚”的诗句里,直抵人心。
电影里出现的所有诗歌,都是毕赣自己创作的。里面蕴含的是他的美学观念和相对成熟的思考。他能把黔东南乡间的气韵准确捕捉,既不美化,也没有旁观者的格格不入。他以凯里青年的敏感写下一首首诗,“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他的诗歌意象都与家乡密切相关,静静流淌的山涧河流、火车永远走不完的一个又一个隧道,他虚构的那个荡麦,存在于迷人的虚实之间。这样的中国电影,在商业主宰、票房为王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毕赣访谈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