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与“自说自话”的社会文化视野.doc

“网络流行语”与“自说自话”的社会文化视野.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流行语”与“自说自话”的社会文化视野

“网络流行语”与“自说自话” 的社会文化视野 郑丹娘 “电脑世代”的诞生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家长问孩子:“你现在最希望要什么奖品?”孩子毫不犹豫地说:“要上网。”对此,我们还在懵懂之中,孩子们却已经走在了新时代的前沿。美国的《联结数字化代沟》一书指出:“就某种深刻的意义来说,电脑世界已属于他们。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比父母亲更轻易且更自然地操纵它。他们知道,他们就是电脑世代。” 《中国青年报》2001年1月18日报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必威体育精装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达225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约有892万台;半年增加“网民”560万人、计算机242万台。其中,56%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未婚人士约为总数的2/3。大量数据、报道说明,我国青少年不仅已经进入网络世界,并迅速成为“网民”的主力军,而且已经开始运用网络创造他们的生活,其中包括“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另类的“键盘语言” 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不久前,各种媒体曾对“网语”大发议论,其中说明者有、赞同者有、反对者有。略做统计,“赞同者”略多,占六、七成。 所谓“网语”,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使用的语言。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所谓“新词”,更确切地说,是一群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有人撰文认为,网络“新词”,即被称为“新新人类”的群体在互联网上“闲聊”交际时,所使用的难以被“网外人士”所理解的另类词语。 对于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有人将其归为三类——字母类、新兴词类、符号数字类;有人将其归为四型——谐音型、缩减型、符号型、行话型;有人将其归为五种——字母简称、谐音词语、自编词语、数字语言、符号语言;还有人将其归为六样——简写、别字、音译、怪词、文字游戏、象形符号。 “反对”者与“赞同”者 对“网络流行语”持“反对”者认为:(1)那些叫人看不懂的“网络语言”与正常的汉语混杂,就好像沙拉上浇了臭豆腐。语言的纯洁,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没有对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2)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基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所以能保留至今,规范的汉语文字是其维系的纽带,不可随意破坏。(3)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语”大多是病句,却成了深受“网民”爱戴的“正宗语言”,规范的汉语反而成了网络中的“另类表达”。(4)“网语”是语言垃圾,对正规汉语只会产生负面影响,应该扫除。(5)“网语”形同“黑话”——难道网上交谈的是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对“网络流行语”持“赞同”者认为:(1)“网语”的构成基本上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并不违背语言规范的大原则。“网语”之所以比较“另类”,与它形成的特定原因有关,如简化输入、提高速度。“网语”是“网友”间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是让人感到亲和的“家”,彼此不分男女老幼。冠以“GG、JJ、DD”的称呼,使原本冷冰冰的虚拟世界,平添了几份温馨和亲昵。(2)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网络而诞生的“网语”也是如此。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语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广泛运用,或逐渐淘汰。语言不断发展才会有生命力。现代汉语便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并且仍在新陈代谢。我们大可不必为“伊妹儿”、“美眉”等“网络语言”而担忧。(3)人类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伴随新的词汇。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不是“脏水”,而是新生的“孩子”,应呵护、引导,而不能一棍子打死。 走出网络,进入生活 当人们还在争论“网络流行语”“要”与“不要”时,它已经在青少年中广泛流行了。 一位学校教师感慨道:“对每周的学生周记,我要求孩子们尽量用口语去写,以使文章生动些。没想到这可乱套了,没有了细腻的描写,却多了从网上学来的‘酷毙’、‘哇噻’之类的叹词。望着早晨上第一节课时学生脸上疲惫的神态,想着他们课下念叨着的‘鸡为什么过马路’、‘鸭为什么跳楼’,‘青筋’竟然是‘请进’——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一位青年学者说:“使用‘网络词语’,对于我们这些老上网的人来说,现在已经是一种习惯。一开始,我在聊天室里聊天也是一丝不苟,很少用‘错别字’、缩略语或符号代码,网友们都笑我太正经。时间长了,自己也不自觉地用起这些‘东东’(东西)了,就像平时说话一样正常,敲起来也方便,很有人情味。比方说,把‘邮件’称为‘妹儿’,这让遥远、冷漠的网络多了几分温情。”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