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杂谈.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寄畅园杂谈

寄畅园杂谈 200930410235 今夏,和同学结伴到苏杭一带游园。无锡临近苏州,康乾盛世两帝14次临幸,自然不可不逛寄畅园。苏州园林逛多了,总觉得山林意趣不足,若说沧浪亭有山林意趣,那么寄畅园的山林意趣更是苏州园林之“糯”所无法企及。行前zy老师曾与我们谈及寄畅园,将她比作“老人”;史上最大煞风景者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曾赋轻棹沼寻曲水湾,秦园寄畅暂偷闲,无多台榭乔柯古,不尽烟霞飞瀑潺等诗句, 通常认为秦金号凤山, 凤谷表示园的归属,,惠山又称九龙山。龙山配凤谷,自然合宜;行窝则是自谦之词,指园子风格简朴素淡。【3】明代中后期别墅园林盛行,成书于明末的《园冶》对山林地的评价明显高于城市地,“园林惟山林最胜”,而凤谷行窝无疑处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山林地。 这处基址位于惠山寺北,乔木参天、虬枝拂地。正统十年(1445年),惠山寺遭火灾,巡抚周忱认为是寺左地势平缓,左缺青龙所致,于是用烧毁的瓦石堆筑了一座护山,这就是寄畅园西部假山的前身。青龙属木,墩上种树是题内应有之义,所以几十年后秦金筑凤谷行窝时,已是“乔松古木合围者以数百计”【4】。又因在惠山脚下,引二泉之水入园也是少不了的。在这样一处林木葱郁、地势起伏、溪涧萦绕的基址上,秦金只须因形就势,略作收拾,简朴地点缀些亭桥即可。 秦金逝世后,园子转给了同宗的秦翰、秦梁父子,父子两人对行窝做了一定的改筑。秦金时还只是开涧、听泉,到秦翰时开始凿池聚水,即后来锦汇漪的前身。广栽修竹,到秦耀时已经蔚然成景。另外还在园后案墩筑为假山,在明代以石为山的假山营造方式依然大量可见,此时期寄畅园主要关注石头自身形态,借以象征真山,无疑为白居易“聚拳石为山”的遗风,后来此法走入末流。 1.2寄畅山水荫 明万历26年至27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对园子进行大规模改建,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句意,更名为“寄畅园”,并请王穉登作园志《寄畅园记》,宋懋晋 图1-2“飞瀑”,宋懋晋 图2-3笔者自摄,这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摄于鼎湖山,另外一张设于寄畅园。请猜猜哪一张是寄畅园。 2.2引水 2.2.1曲涧悬淙 秦金建园早期引二泉之水,凤谷行窝已是地势起伏,溪涧萦绕之地,至秦燿改筑,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王穉登在《寄畅园记》中评价道:“其最在泉”,又有如下记述“茂林在上,清泉在下,奇峰秀石,含雾出云,于焉修褉,于焉浮杯,使兰亭不能独胜。”山间流淌的涧水与锦汇漪具有天然落差,最后形成瀑布泄入池中,而赏瀑的最佳位置在宛转桥和涵碧亭。【11】 图2-4明代时涵碧亭,宋懋晋图2-5锦汇漪,作者自摄 3惠山园与谐趣园 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江南,驻跸寄畅园。园林美景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即令随行宫廷画师绘图作为回京仿建的参考。后来在万寿山东麓仿建了惠山园,其地理位置相似,借景条件也相仿。 惠山园的主要山水格局,无论在“形”或是“神”上与寄畅园有许多相似之处。北部有土丘高出地面5m左右的大块巨石,形似万寿山余脉,这与寄畅园和惠山的关系相似;这里原是地势低洼的池潭,水位与后湖有将近2米的自然落差,经穿山引水疏导可成夹谷与水瀑,类似寄畅园的“八音涧”,富山林野趣。【14】 经穿山引水,从“寻诗径”中婉转下泻,顺着山势迂回盘桓流入水池。惠山园南部以水景为中心,水面成曲尺形,水池的四个角位都以跨水的廊、桥等分出水湾与水口,使水面有不尽之意,知鱼桥斜卧波面的意图与寄畅园相同。【15】 惠山园在嘉庆年间改建,并命名为谐趣园。池北岸建起了庞大的涵远堂,原有的地势高差被削弱,破坏了惠山园时期的园林山水格局;园林建筑的高密度布置,池岸周以连廊,形成了以水池为中心内聚感更强的空间,与原来惠山园时期“靠山麓、“半围廊”的格局,削弱了自然山水林泉的气氛,许多学者认为是个倒退。 图3-1谐趣园byWZT 4思考 4.1 历史的语境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学习和研究,需在特定的时空中对复杂多样的动态变化作出考察。中国古典园林史源远流长,我们能从中吸取养分的也不仅仅是明清时期的园林;另外针对某个园子的学习和研究,也应注意到园林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历史现象,对园林的理解需要较为全面的把握,从历史中把握园林的变迁,自然能够逐渐摸索出一些线索。但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可能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吧。如曹汛先生概括叠山手法的演变,第一个阶段流行的叠山手法“是写实的,效仿真山,尺度上也接近真山”,做得“有若自然”,时间是“春秋末到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秦汉已很普遍,后汉形成高超,到南北朝时期这样蛮干的还大有人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