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doc

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综述-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携带妻女进城务工。上亿农村务工人员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只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被视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城市部分个体对他们的歧视,加上他们受到的家庭、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自身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相距,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就此作出分析,并通过对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指 6 -14 周岁( 或 7-15 周岁)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1] 1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现状 1.1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因为过于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2]自卑这一消极的心理体验往往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精神萎靡不振。自卑心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时候,但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严重。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特别是生活环境与城镇孩子的差距巨大。随着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这种反差体验更是越来越强烈。他们的心理往往不能适应骤然变化的环境而产生自卑。段成荣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自尊心水平显著比城市儿童低,并且普遍缺乏自信心。[3]流动儿童与城市群体之间本身固有的隔阂是他们自卑心里产生的重要诱因。可以说,城市群体的歧视进一步加重了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郭志巧研究发现:近1/4的流动儿童因感觉受歧视而自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4] 1.2流动儿童的孤独感 流动儿童常常感到自己与城市儿童之间的巨大差别,这不仅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更会使其陷入孤独之中。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流动儿童由于其频繁流动更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表现出迟缓或困难。。2影响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可分为主、客观两方面。 2.1主观因素,指个体自身因素,包括流动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自我认识等。研究表明,女童在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症状等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童。王瑞敏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升。绝大多数流动儿童都比较内向拘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困难,影响其社会归属感。在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自身价值的认识上,流动儿童表现出的自我评价过低和价值感缺乏、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抑郁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 2.2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最早起作用的地方,父母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动儿童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因忙于生计而无暇管教子女,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业、各种行为方式的养成上都比一般正常儿童差。尤其是父母职业的不稳定,使得流动儿童过着频繁流动的生活,从而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造成对生活、对前途的迷茫和不安。 研究者发现,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与其问题行为和躯体化有显著相关[5]。而且,不同校园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也不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和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虽然在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上较一致,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较低,相对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接纳对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师保国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知觉到的学校社会关系排斥与其幸福感、安全感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6]。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更差,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刘靓李江勤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申继亮透视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世界: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131-134.1.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 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流动儿童由于其频繁流动更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表现出迟缓或困难。加上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等,流动儿童难以获得群体融入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从而导致缺乏安全感及社会归属感。得不到社会支持、接纳的流动儿童在长期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往往伴有社交焦虑、恐惧、抑郁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