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诊断学课稿.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颈内动脉 根据颈内动脉邻近结构及经过的解剖部位将其分成7个解剖段: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颈内动脉C1段(颈段) 正常发育 C1段由第III弓动脉发育而来,其它段则为背侧主动脉向颅侧的延伸。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正常在C3~C4或C4~C5平面自颈总动脉分出,第一段可分为:颈动脉球部及颈升段。 颈动脉球(Carotid Bulb) 又称颈动脉窦,ICA自颈总动脉分出处形成的一明显局部扩张。其内血流后方为慢而逆向的涡流,前方为加速的滑流,远侧血流开始为螺旋型,后呈层流。 颈升段 自球部向侧上行于颈动脉间隙内,此间隙内含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淋巴结、节后交感神经及低位颅神经(在鼻咽部以上有CNs IX~XII,迷走神经通过其全长)。ICA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颈动脉鞘在颅底内层成为颈动脉管内膜,外层与颅外的骨膜相融合。 解剖关系 前方:胸锁乳突肌。 后方:颈长肌、颈上交感神经节及迷走神经。 内侧:颈外动脉初位于其内侧,后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内侧行走。咽部粘膜及咽旁间隙。 外侧: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在其外侧偏后,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在不同平面位于其外侧。 C1平面横断图:CS颈动脉间隙;MS腮腺间隙;PPS咽旁间隙RPS咽后间隙;PVS椎旁间隙;X~XII颅神经;IJV颈内静脉。 分支 无有命名的分支发出。 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左:侧位,右:前后位,颈内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前外侧,上升时跨过颈外动脉主干而达颈外动脉主干前内侧(黑箭示颈内动脉,白箭示颈外动脉) 正常变异 分叉:常见为高位或低位分叉。 部位:常见为内侧起源的颈内动脉,临床表现为咽后搏动性肿块。 行程:在小儿及成人常见迂曲。 变异 异常起源:少见。 不发育:先天颈内动脉缺如少见,多为单侧。检查颅底可以区分是不发育还是后天性堵塞:真性不发育时无骨性颈动脉管。 发育低下:弥漫性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后天性,伴有血流沽少、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或节段性狭窄。发育小的颈内动脉常伴有小的骨性颈动脉管。 重复症与有孔异常:重复症与有孔异常是由于丛状胚胎血管不完全融合所致。 异常分支:无分叉的颈段颈动脉,颈外动脉各分支起自颈动脉主干。常伴重要畸形,如通过中耳的迷行颈内动脉。 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正常情况下胚胎期吻合血管在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即退化,而持续存在至成人,即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永存的舌下动脉及寰前节间动脉将颈段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连结起来。永存的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PHA)为第二个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一般在C1~C2起源于颈内动脉,向后内弯曲走向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 PIA)起源于C2~C3水平的颈内动脉背侧,I型走向上后外侧,上升至枕寰间隙并通过枕大孔进入颅,发出同侧的椎动脉。 颈内动脉发育低下:左侧为高分辨率CT示右颈动脉管异常狭小(白箭),左侧正常(黑箭),右侧为MRI T1-WI示左颈内动脉正常流空效应,而右侧颈内动脉无流空。 永存原始舌下动脉(PHA)示意图:PHA起源于颈内动脉(ICA)的后面,通过舌下神经管(HC)而不经过枕骨大孔(FM),供血给基底动脉(BA),后交通动脉缺如。永存寰间节动脉(PIA)I型:PIA起源于ICA,在第一椎间隙上行,在寰椎上方与椎动脉(VA)相连,经FM进入颅内,同时PIA为枕动脉(OA)的起源。 左颈总动脉造影示:永存舌下动脉(黑箭)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黑箭) 颈内动脉C2段(岩段) 正常发育 胚胎期背侧主动脉向颅内延伸而来,以下相同。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C2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包裹在静脉丛及颈交感神经丛之中,分垂直段及水平段,交界处为膝部,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10mm)的2倍。 解剖关系 后方:进入颈动脉管后方为颈静脉窝及颈内静脉。颞骨内后方为鼓室及耳蜗,ICA与鼓室正常为一薄骨板隔开,儿童呈筛状,老人则常被吸收。 上方:膝状神经节及耳蜗位于水平段上方,岩浅大神经与其平行位于外侧。 下方:在破裂孔上方。 外侧:在茎突内侧进入颈动脉管,咽鼓管位于C2水平段外侧。 内侧:进入海绵窦时,岩下窦位于岩段ICA内侧。 ICA—C2段及其分支与邻近结构图解:ICA进入颈动脉管时,颈内静脉(IJV)在其后方,咽鼓管(ET)在其外侧,后膝位于耳蜗下前方,可见颈鼓动脉(CTA)及翼管动脉(VA)。 ICA—C3段很短,自颈动脉管的颅内开口至岩石韧带(未标出)。PTPF:翼腭窝,IMA:上颌动脉,SOF:眶上裂,OC:视神经管,SPG蝶腭神经节,GSPN:岩大浅神经,CT:鼓索,II~XII为颅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