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哲学与俄罗斯语言学中的指称理论(一)-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
2011年第1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1, №1
总第31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31
分析哲学与俄罗斯语言学中的指称理论
张家骅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提 要:有定摹状词的属性用法是无指用法,与指称用法(有指用法)构成对立关系。属性用法/指称用法的对立与涉名解读/涉实解读、命题态度主体/言语主体对立有密切的关系。俄罗斯当代语言学在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源于西方语言哲学的有定摹状词属性用法理论:1为了正确解读命题态度谓词从句语义,须明确的不仅是名词短语的指称主体是命题态度主体还是言语主体,而且是指称主体/称名主体、命题态度主体/言语主体的多种错综组合关系;2)即使在交际双方对所指客体已知的语境中,有定摹状词仍可保留属性用法的一些特点。属性用法的关键是名项与谓词之间语义上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指称;指物意义;概念意义;属性用法;涉名解读;涉实解读 文献标识码:A
1 逻辑分析哲学经典指称理论
1
指称(референция,reference)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中表示:(a)确定语言表达式与语言外客体、情景之间对应关系的行为;(b)语言表达式与语言外客体、情景之间的对应关系。指称作为行为过程,是说话人实施的言语行为过程的构成部分;作为行为结果,是语言表达式在言语行为语境中与语言外客体、情景构成的关系本身。现代指称理论起源于逻辑分析哲学关于普通名词意义双重属性的探讨。
我们知道,普通名词不同于专名,既包含概念意义(сигнификат),又具有指物意义(денотат),具有意义双重属性的特点。密尔(J. Mill)之前的主流学界把词看做理念(概念)的符号:词的直接意义是词所表达的理念(概念),而指称事物只是词的间接功能。如英国启蒙时代著名哲学家洛克(J. Locke)把词定义为使用者的理念(概念)的可感知符号。借助外部可感知的符号才能够使人知道内部不可感知的理念(概念)。词是交际所必需的理念(概念)的可感知符号,这些理念(概念)就是词的真正的、直接的意义。(Локк 1960: 402—405)
密尔的功绩在于,他系统地阐述了“指物语义”的问题:语言符号是事物的名称,而不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理念(概念)的名称。(Макеева 1996: 88—89) 密尔在区分概念名称(普通名词)和非概念名称(专有名词、动词、虚词、句子等)时指出,概念名称既称谓事物,又蕴涵属性。但只可把这类名称看做被称谓事物的名称,不应把它们当做事物属性的名称,一方面,名称的意义并不是其所称谓,而是其所蕴涵;另一方面,不知道名称称谓什么东西,就不可能懂得其意义。当然,严格地说,没有概念成分的名称不存在意义,它们不包含被称谓事物的属性。指物语义不仅仅由概念意义来决定,蕴涵不同概念意义的名称可能表示同一客体。(Mill 1970: 56—57)
逻辑分析哲学对于违反莱布尼茨(G. Leibniz)等值代换法则的现象(代换悖论)进行了持续的讨论,这些讨论深入到普通名词语义双重属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促成了指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2 关于代换悖论
莱布尼茨法则可表述为:如果一个证同句的意义是真的话,那么其中的一个名称可以在任何一个意义是真的句子中用另外一个名称代换,其结果意义仍然为真。(Quine 1953,Куайн 1982: 87)这个法则建立在同一性公理的基础上:如果一个谓词对于某个给定事物为真,那么这个谓词对于所有与该事物相同的事物都为真,无论给定事物用什么名称称谓。(Searle 1969,Серль 1982: 179,Арутюнова 1976: 200)例如:
(1)普希金就是《别尔金小说集》的作者。1
(2)普希金1837年死于决斗。
(3)《别尔金小说集》的作者1837年死于决斗。
句(1)是证同句,普希金 =《别尔金小说集》的作者,句(1)与(2)的意义都与事实相符,是真的,因此句(2)中的“普希金”可以用“《别尔金小说集》的作者”代换,得出的句(3)意义不变,仍然为真。
但这个法则并不普遍适用。假设三角形的三条对角线分别是a,b,c, 它们的交点都是d,那么:
(4)a与b的交点= b与c的交点。
(5)b与c的交点就是a与b的交点。
句(4),(5)都为真,照理,依据相互代换法则,用句(4)的“b与c的交点”代换句(5)的“a与b的交点”得出的句(6)也应为真:
(6)?a与b的交点就是a与b的交点。
但这个同语反复的句子对于我们没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