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论-万丹国小
? 屏東平原先人的足跡
簡炯仁教授
前?言
一、「客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何況是故鄉的在地人?
二、「凡走過的,都會留下痕跡」,屏東平原是經由什麼人開發過呢?
三、族群關係向為外來政權樂以操弄得伎倆,談「族群和諧」,必須知悉臺灣的族群問
? 題,以資醒覺。
貳、屏東平原的地理環境及其自然人文環境
? ?屏東平原約為倒立的梯形沖積平原,高為下淡水溪、底為潮州斷層,右邊為荖濃
? ?溪流域、左邊為下淡水溪出海口以東的海岸地形? ?
? ?地形分佈:潮州斷層東麓為大武山系,為平原河流的集水區;西麓依序為沖積扇
? ?、扇尖湧泉帶、沖積平原及潟湖地區。
? ?根據荷蘭資料的紀錄,屏東平原人文分佈:
? ?潮州斷層兩麓為排灣、魯凱族的活動地區;下淡水溪東岸、東港溪兩岸及西南沿
? ?海地區則為清治時期「鳳山八社」的生息之地。其中為河流中游,洪患頻傳,定
? ?著聚落不易形成,向為山地原住民的游獵區。
參、屏東平原的開發
? 一、屏東平原的平埔族
? (A)荷治時期: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荷治時期屏東平原的平埔族有:
? ? ? 大澤機社(Tedacjan)、塔樓社(Satelauw)、新塔樓社(Nieu dorp Soetennauw)
、搭加里揚社(Taccarriangh)、阿猴社(Ackauw)、上淡水社(Tapoulian大木連)
、下淡水社(麻里麻崙Verovorong)、力力社(Netne)、多拉多克社(Dolatock)
、茄藤(Kattia)、放索社(Pangsoya)
? (B)清治時期:根據黃叔璥《台海使槎錄》的記載:
? ? ? 大澤機社、武洛社、塔樓社、阿猴社、上淡水社(大木連)、下淡水社(麻里
? ? ? 麻崙)、茄藤社(奢連)、力力社、放索(阿加) ?
? ?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曾記載如下:「鳳山澹水等射進水陂田,可種早稻」;又,
? ? 「鳳山八社水田,收雙東早稻(一名安南蚤,十月、正月種)」。由此可知,「鳳山
? ? 八社」為屏東平原,甚至全台,最早種植一年兩穫的水田,為屏東平原的稻作農
? ? 耕奠下重要的基礎。乾隆中葉以後,屏東平原的漢人,由於水利設施的設置,才
? ? 能夠種植雙冬早稻,為全台唯一「一年兩穫」區。
? ? 原住民秉持著「自然依存共生論」的土地倫理,開發屏東平原,是堅持「自然惟
? ? 用論」的漢人所應深思的課題。
??? 二、漢人移墾屏東平原?
? ? ?中土的人口壓力
? ? ?中土的人口壓力--->移民臺灣
? ? ?台南平原的人口壓力
? ? ?台南平原的人口壓力--->移民屏東平原
? (A)屏東平原為台南平原人口壓力的抒解管道
? ? ?? 地狹土瘠 <---------- 糧食供應地
? ? ? ?工商中心 ---------->人口聚集(消費地)
?? ? 台南府城(人口壓力)「推力」--->屏東平原(開發亟需勞力)
(B)漢人移墾屏東平原的管道
? (1)清代治台政策? ?「嚴禁渡台」
(2)合法入境? 「客家」--> 「水田」-->「聚村」? ? ? ?
(3)非法偷渡 「福佬」--> 「旱園」、「養殖」-->散村
? ? ?證據:「歲終賣穀還粵」、「閩多散處,粵恒萃居」、「南路淡水三十三庄,皆粵民
墾耕」、「粵民列屋而居」
? ? ? (4)屏東平原的拓墾模式
? ? ? 「官庄」
? ? ?官吏、軍官、商人? 墾照
? ? 墾戶(不在地地主)--->? 管事?--->?佃農 ?
? (a)福佬人 ?大都為偷渡客 ? ?
? (b)客家人? 大都為合法入境者? ? ?
? ? ?有關屏東平原客家人拓墾的記載:
? ?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曾引《理台末議》的記載:
「終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之地
素為海盜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琅歿,漸弛其禁,惠、潮民乃得越渡」。
施琅死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曾記載客家人渡台,移墾屏東平原的情形如下:
「康熙二十五、六年(1686-1687)開始,廣東嘉應州之鎮平、平遠、興
寧、長樂等縣分的客家人紛紛移入臺灣,本想在台南府治附近拓殖,可
是大多已被河洛人所佔據,已無空地,才在東門外墾闢菜圃,以維生計
。後來,他們知悉下淡水溪東岸,還有尚未開墾的草地,於是相率移居
該地,協力開墾,田園日增,生齒日繁。廣東原籍的族人聽到後,趨之
若鶩。後來,墾地日益擴展,北自羅漢門南界,南至林仔邊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