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多媒体教学设计.doc
《兰亭集序》多媒体教学设计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高二语文组 张冰
学习内容分析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探讨本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体味作者的感情。
2.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知识点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来源 时长 应用方式和作用 了解《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摹本 图像 下载 1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动机 作者简介 王羲之简介 图像+文本 下载 2分钟 补充阅读,开阔视野 课文范读 《兰亭集序》范读音频 图像+音频 下载 3分钟 配乐朗读,体味感情 会集情景再现 《兰亭修禊图》图片 图片 下载 2分钟 想象当时情景 作者生平补充介绍 王羲之志向 文本 下载 2分钟 拓展视野 庄子人生观简介 庄子人生观 文本 下载 3分钟 开阔视野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5分钟)
1. 说说印象中的王羲之
2. 读读字帖里的王羲之(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书法摹本)
“天下第一行书”“书中极品,文中上品”
3. 史书中的王羲之(多媒体展示)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之说。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伯父王导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不慕荣利。性格旷达,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具有自由气象、潇洒清雅的原因之一吧。又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二、整体感知(5分钟)
范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多媒体展示音频)
乐、痛、悲
三、思考探究(22分钟)
1.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兰亭修禊图》6分钟))
良辰、美景、人贤、乐事、清真、赏心
拓展阅读(多媒体展示)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本性不慕富贵宦达,回归山水,交游士林;暂时忘却了生命的短暂,快然自得;摆脱了功名利禄的羁绊。
2. 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8分钟)
人老、事迁、景陈、寿短
3.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由“痛”转“悲”,想一想,“痛”与“悲”有不同吗?
拓展阅读(多媒体展示(8分钟))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他们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王羲之志在山水,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在这篇序中,王羲之认为“一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