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对于独立人格教育的影响和抑制.docVIP

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对于独立人格教育的影响和抑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对于独立人格教育的影响和抑制.doc

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对于独立人格教育的影响和抑制   内容摘要:在使用佛洛依德人格理论界定中国传统的“身体化”倾向文化所处的集体人格阶段的基础上,本文从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中探究这种文化心理对于旨在培养具备独立思想的自省人格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身体化”倾向 文化心理 独立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化”倾向惯而有之,体现在“无灵魂”、“无来世”等世界观中,也体现在对于个体自称为“身”的语言文字中。从对“身”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人”的程序设计里,人的生命和存在意向都倒向“身体化”倾向,即个体是没有精神性的“身”,“心”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人情。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自我”很难萌芽、生长,使得现代教育的精神―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就形同虚设了。本文立意从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中探究传统文化心理中的“身体化”倾向对于现代独立人格教育形成的影响和制约。   一.对“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的心理学定义   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它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它是人格中理性和理智的部分。自我在个体外在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原始本我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最后,佛洛依德指出,超我代表的是个人的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超我形成于个体5岁或6岁的时候,从父母、老师和其他重要他人那里习得而来。   然而,传统的“身体化”倾向使人群心理长期集体处于“本我”的第一阶段,即对于饥饿的原始驱动力,并使其固着在儿童性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从社会的诸多迹象中表现出来,例如:对于“吃”的执着,对于“吃货”二字的褒扬和追求,并使之成为时尚。对于心理疾病的身体化倾向,从“补身、进补”来解决个体的精神问题等等。可以这样讲,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成人其实只是架着成人骨架游走的儿童,并不是完全具备“自省精神”的独立成人。这就导致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其实是在儿童与儿童情境之中展开的,体现出儿童心理的各种特征,很难提升到独立人格教育的思想启蒙层面。   二.“身体化”倾向对于亲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亲子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环,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思想启蒙导师。但实际情况是,“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使得大量家长虽名为家长(真正的家长即全面盛开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是存在的,但为数极少),但其头脑则长期处于儿童阶段,并对他的下一代采取儿童式的管理方式。以自身儿童式的占有欲出发训练早期的儿童是其中的一大特点。儿童不是被当作“人”来培养和发展其独立精神的,而更多的是作为社会性角色中的“子”来被定义为拥有物和依附体。   一方面,母亲儿童式的占有欲主要表现在以“养”满足子女的“身体化”需要---吃饭、穿衣、睡眠等为交换条件,换取其在情感上的依附,为其所有,并将满足口欲为主的“身体化”阶段(本我)永远延续下去。(210)母亲与成年子女的交流侧重点停滞在“吃”这一阶段正体现了母亲对于子女的欲望---永远为她所有的儿童。然而,与培养独立情感的一系列训练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不管你多少岁了,在我面前依然是个孩子”等话语形式在文化中的正当性抹杀了母子作为成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把已成人的子女矮化为一辈子的儿童,从中获得对他们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父亲儿童式的占有欲主要表现为用威权和暴力对子女进行“安身立命”的社会性(自我)训练。之所以说是服从性训练就在于不是将子女视为一个将要长成的独立思考的主体,教育其对社会和他人的思考和理解(他虽然担当父亲的角色,但却不具备与其角色相应的成人心理),而是将子女视为“动物”,将其制服为逆来顺受的社会一份子。由于对于“自我”“超我”的培养方式是用威权和暴力方式灌输的,并不接受质疑和批判。所以这一阶段应具备的理智和理性培养实际是相当脆弱的。即使长大成人,“原我”的本质仍不时透过“自我的仪式”表露出来,而对于“超我”道德良知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社群范围内部,无有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在这场“强势儿童”(成人)对“弱势儿童”的教养过程中,充满了对于“所有物”的“身体化”的占有心理。在这种强弱不对等的关系中,独立精神的培养是没有前提条件的。   三.“身体化”倾向对于师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借鉴苏联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文、史、理、德、体、美的全面教育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培养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独立人。这里需要说明的前提是现代社会与人的关系,即人是社会的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