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docVIP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doc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新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成为品德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然而,有“情境”不等于在“现场”。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不在状态”,总是脱离学习情境,其学习似乎与教学目标渐行渐远。可见,让学生“在场”,已成为提升品德教学实效的当务之急。要让学生“在场”,就应先弄清什么是“在场”。笔者认为,品德课堂的“现场”包括三个维度:   维度一:生活的现场。真实的生活情境与社会情境为儿童成长带来各种契机,蕴含着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曾经发生”的“现场”。 它蕴涵着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是儿童实现自我道德建构的基础。   维度二:学习的现场。品德课堂中的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活动,串联成了品德课堂“活动的情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于学习的现场,包含种种“将要发生”的可能。学习的现场将生活的现场中的众多情境与片段以活动的方式加以整合、串联、呈现,以促使学习目标达成。   维度三:心灵的现场。综合而开放的品德课堂最终指向儿童心灵的现场,实现儿童内在的道德建构,是当下儿童“正在发生”的“自我的情境”,是品德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以下,笔者以《许多物种消失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几次“现场”重组的尝试为例,作一探讨。   一、邀约“现场”:调用资源,统整因子   研读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笔者找到了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要求:   ★珍爱生命,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方法分析、说明问题。从自身出发,从改变自己不良行为出发,为维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引发了笔者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回归生活的现场,学生对学习内容接触和了解多少?二是如果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以满足本课的学习,该怎么办?   为此,笔者进行了课前调查。结果显示,班级62%的学生对“物种消失”这一话题较为陌生,31%的学生对此话题感兴趣并主动获取了信息,另有7%的学生在接触媒体和旅游过程中无意获得。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生活经验并不多。那么,应该如何调用课程资源加以弥补呢?笔者设计并使用了以下课前调查表(见表1)。   表1:濒危或已灭绝物种信息调查表   物种名称 现 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课堂片断1】   师:春天里万物更新,大自然生机勃勃。(屏幕出示)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生齐:物种!)世界上的物种多吗?(生齐:多!)   (课件补充地球上物种数量的相关数据。)   师:课前,同学们对其中的一些物种进行了调查,能告诉大家你所调查的物种现状吗?   生1:华南虎,全世界存活仅109只。   生2: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   生3:白鳍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CR(极危,可能已灭绝)。   (学生汇报,屏幕上代表这些动物的圆圈逐个消失)   师:这些已灭绝的物种曾是地球上绚丽而热闹的一分子,可如今我们已无法目睹它们生命的欢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物种的消失?在课前调查中,同学一定也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借助课前调查,展开小组讨论交流。)   在本次教学前,笔者曾在其他班级口头布置调查任务。结果发现,学生不能对资料进行统整,调查分享效果较差。如有的学生回答“渡渡鸟的灭绝就是因为人类的大量捕杀”;有的学生则通篇朗读冗长的文字资料。这样的课前调查显然是无效的。反思后,笔者立足学生生活的现场,提出了生活中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见表1),促发了学生的辩证思考与探究。在课堂讨论中两次用到这一调查表,引导学生择取、整合、梳理调查内容。如此,有效统整课程资源,“邀约”品德课堂现场,让学生在课上有“表”可依,有“例”可据,从而为组织学习的现场做好了准备。   二、建构“现场”:开放对话,引领活动   在建构学习现场时,笔者历经两次失败的“重组”:第一次,课堂以“人类处境”这一话题起始,根据话题统整相关课程资源,如:教材同一单元中的“地球发低烧”“天有不测风云”“外来物种入侵”;社会热点话题:雾霾、水污染;近期热映的电影《狼图腾》……结果使课堂学习陷入了“贪多嚼不烂”的困境。第二次,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物种消失的原因”。学生立刻道出,人类的行为是罪魁祸首。交流中,许多小组观点雷同,课堂异常沉闷。由于探究停留在学生的已知层面,无法激发学生思维,导致课堂草草收场。深刻反思后,笔者作出了重大改进。   【教学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