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历代本草著1第01历代本草著1第01讲历代本草著1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第01历代本草著1第01讲历代本草著1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第01历代本草著1第01讲历代本草著1第01讲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 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 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五)《本草纲目》   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历年考点   最佳选择题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所示作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 救逆等作用。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五味   (一)含义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   (二)确立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如香附、川芎等。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乌梅。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101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   4.苦   能泄、能燥、能坚。   (1)泄   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   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 昆布、芒硝等。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