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o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o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o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ppt

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o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o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斯沃相关血流感染临床研究iority of linezolid in a phase 3 study.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杂性皮肤/皮肤组织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利奈唑胺3期研究 背景介绍 血管内装置是导致患者发生院内血流感染最重要的因素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s)可导致患者死亡、延长入住ICU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等 CRBSIs相关病死率达41% 入住ICU时间延长至22天 患者医疗费用增加至56000美元 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标准方案,但其治疗CRBSI的相关研究仍较少 利奈唑胺对葡萄球菌、肠球菌及其它G+菌(包括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被认为可用于治疗CRBSI 分析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CRBSI的疗效 研究简介 自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进行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患者筛选标准 入选标准: 中心静脉、肺动脉或动脉插管超过3天,且怀疑存在导管相关性感染者(症状及体征作为疑似感染的参考依据) 排除标准: 不能拨除导管以进行培养 由菌血症导致血管内及其它感染 固定于血管内装置的感染 存在禁忌症 研究开始前72小时内接受过有效的抗菌治疗 治疗方案 利奈唑胺组: 600mg q12h ,治疗7-28天;首剂静脉给药,随后改为相同剂量口服用药 对照组: 万古霉素 1g q12h ,治疗7-28天,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随时调整剂量 对甲氧西林敏感菌株可用苯唑西林 2g iv或双氯西林 500mg po 每6小时给药一次以替换万古霉素治疗 疑似G-菌感染患者:使用氨曲南或阿米卡星 确诊为厌氧G-菌、真菌、病毒感染,则根据药敏结果及当地治疗指南给予相应治疗 主要评价标准 MME-1及ME-2患者进行微生物学评价: MME-1:G+菌所致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且留置导管患者 ME-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CRBSI) CRBSI:外周血培养阳性,且与导管血、管尖、插管部位渗出液检出病原体相同 评价标准: 成功:根据临床结果证实或推测病原体被清除 失败:根据临床结果证实或推测病原体仍持续存在,且微生物学结果丢失或因缺乏疗效而换用非研究用抗菌药物 次要评价标准 研究结束时的临床结果 成功: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在治疗结束时病情得到改善(症状和体征适度缓解且无须使用抗菌药物) 失败:临床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有所进展,或新出现临床感染征象 研究评估人群流量图 患者基本特征 患者基本特征 ITT人群基础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ITT患者死亡率研究结果 MITT人群治愈时的死亡率: 利奈唑胺组为10.4%(28/269) ,对照组为10.1%(26/257) CRBSI人群,利奈唑胺组中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中3例患者死亡 ITT人群治疗后84天死亡率: 利奈唑胺组为21.5%(78/363) ,对照组为16.0%(58/363) 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 对于本研究的思考 由G+菌所致导管相关感染患者 不同患者微生物学结果 不同患者临床疗效(1) 不同患者临床疗效(2) 利奈唑胺治疗G+菌所致感染的患者生存率 不良事件 (1) 不良事件 (2) 展望 开放性研究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主要评价标准为微生物学评价,但当未获得培养结果时,则以临床疗效替代微生物学评价 * *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本幻灯片内容全部出自于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若需全文或有其它需求请发送邮件至zian.hu@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Wilcox MH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203–12. ITT (n=363) ITT (n=363) 入选患者(n=739) 利奈唑胺(n=368) 对照组(n=367) 数据不准确(n=4) ITT (n=363) 未接受研究所用抗菌药物 (n=5) (n=4) MITT (n=269) MITT (n=2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