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试题.ppt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试题.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4.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1947— )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在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从《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我们可以发现波特研究的逻辑线索是: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于企业竞争战略。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站在产业(中观)层次,从下而上,即从企业(微观)层面向上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上。这是对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一种拓展,因为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立足点大多侧重于贸易活动,即从贸易研究入手,把产业研究仅作为一个附属领域,而波特的研究视角则是从产业经济入手,再去探讨它对企业乃至国家对外贸易的决定作用。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合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来阐述。 1. 微观竞争机制 2. 中观竞争机制 3. 宏观竞争机制 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简介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3.4.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 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 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 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图4-5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3.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评 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该理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优势理论具有战略性意义。 (2)竞争优势理论具有综合性特征。 (3)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启示性指导意义。 3 . 5 本章小结 维农用产品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来解释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从技术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充裕的国家。 垄断竞争模型中,贸易可以划分为两类: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某一行业内差异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产业间贸易则指的是一个行业的产品与另一个行业产品的交换。产业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如产业间贸易那么强烈。 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坎姆等。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家,这就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 3.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1978年,梅基(S. P. Magee)和罗宾斯(N. T. Robins)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对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了原料贸易周期说。 3.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 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时期。 第三阶段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