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与文明分组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科技与文明分组报告

中 國 的 科 技 與 文 明 分 組 報 告 中 國 的 醫 學 第六組 指導教授:莊世滋 魏嘉瑩蔡雅蘋 許家喬林佩儀 藍文君張文馨 莊雅婷 目 錄 醫學名詞介紹 中國醫學發展史 西方文化的傳入對中醫的影響 華陀 李時珍 張仲景 孫思邈 名著簡介 醫 學 名 詞 介 紹 傷 寒 傷寒是一類外感熱病的總稱。 張仲景的《傷寒論》(《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系統地總結了東漢以前診治傷寒的理論和經驗。 《傷寒論》中選用的方劑大多配伍嚴密、主治明確、療效顯著,因而被後世尊為“眾方之祖”(或稱經方),對方劑學發展影響深遠。 醫 方 醫方是藥物治病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有現稱方劑的內容。 古有伊尹創製湯液(早期醫方的一種稱呼)的傳說。 現存最早的方書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多數醫方為經驗實錄,無方名。 《漢書?藝文志》已載錄方書11家,274卷。 《內經》中已提到君臣佐使和七方(大、小、緩、急、奇、偶、複)的組方原則,但現知直到《傷寒雜病論》,方劑的組成和運用才與辨證立法緊密結合。 晉代葛洪《肘後方》、南北朝陳延之《小品方》等多種醫方書,記載了大量的民間經驗方,在治療範圍和所用藥物方面超過了《傷寒雜病論》所載。 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大型醫方書,廣泛收集各類醫方,按專科或疾病等門類編排。 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 明代的《普濟方》。 《本草綱目》中也常收有大量的方劑。 早期的方劑分類雖有《內經》“七方”、陳藏器“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之說,多見的還是以病證類方 。 明清時期,按功能歸類方劑蔚然成風:明代張景岳的“八陣”(補和攻散寒熱固因)。 明代施沛的《祖劑》採用以方類方之法,即選用“祖方”(多為張仲景方)來歸類結構近似的方劑。 金元以後,清代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清代吳師機的《理瀹駢文》為一部外治法專著,其中外用方藥內容極為豐富。 針 灸 針灸在中國起源甚早,是醫學發展早期廣泛應用的療法。 早期的金屬醫針有九種形狀(即九針),作用各異,實際上包括針刺、外科、按摩等工具。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經脈專著《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 《內經》及《難經》對針灸治療有相當豐富的論述(尤以《靈樞》為詳) 。 經絡理論的體系化。主要經脈已發展為十二條 。 經絡學說建立後,立即廣泛用於中醫生理、病理、診斷及多種醫學分支學科的實際治療,成為針刺療法的理論基礎。 魏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 繼經絡的體系化、腧穴的豐富之後的一個重要學術問題,是如何在人體準確地確立其位置,並將經、穴規範化。因此,六朝以後這項工作深入開展。 唐代朝廷在貞觀年間,組織甄權等人校定針灸圖書。 孫思邈用“同身寸”法 ,繪製了《明堂三人圖》。 宋代醫官王惟一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明堂三人圖 /zh_cn/history/yeshi20051227html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life005/magicboxhtml 為了直觀地顯示人體經脈的位置,早在漢代就已採用人體模型標畫經脈。 宋代由王惟一主持鑄的針灸銅人。 在針灸手法方面,明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清代以後,針灸學新進展較少,實用的針灸門徑書則流行海內。 針灸的運用幾乎和針法一樣歷史悠久,但傳統的灸法長期使用的是艾炷燒灼灸。 14世紀開始興起艾捲溫熱灸法(所謂 “雷火神針”),成為現在最盛行的灸法。 針炙銅人 /life005/magicboxhtml 針 養 生 又稱衛生、攝生。 研究如何在生活中趨利避害,以求健康長壽。 如謹慎起居、注意飲食宜忌、重視精神修養、運動形體等。 其中導引按摩作為一種健身術很早就盛行於世 。 西漢前期興盛房中術。 魏晉六朝時期盛行的服石(服用硫磺、鐘乳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等)煉丹以求長生。 由此而興起的煉丹術對古代化學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服食礦物藥的風氣盛行的同時,“服氣”養生在魏晉南北朝也有較大的發展。 有晉代嵇康《養生論》、張湛《養生集要》、陶弘景(一說孫思邈)《養性延命錄》等書 。 中國的養生術受道家影響最大,佛教的傳入為傳統的精神修養、氣功按摩等增添了某些思想依據或具體方法。 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 元代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 中 國 醫 學 發 展 史 歷史是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是人類對以往事實的真實記錄 ,中國醫藥學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中國醫藥學的源頭歷史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