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docVIP

“举一反三”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举一反三”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doc

“举一反三”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纵观近几年的生物高考题不难发现,生物高考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举一反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及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生命科学,博大精深,教师教不尽,也讲不完。现在的生物学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生命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比如讲授完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胰岛素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产生长激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的具体过程。再如笔者在讲授DNA的结构和复制时,带领学生总结了一系列关于DNA复制的公式。学生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加深了对DNA结构和复制的理解。“举一反三”能使学生从一个问题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从一种分析方法中学到更多的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善于动脑、能够联想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善于“举一隅”而使学生“以三隅反”,把学生引进知识的大门。如果教师唯恐讲得不够全面,生怕学生不懂,把“四隅”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   1.2 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获得新知识   迁移是先前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和技能所施加的影响。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技能起着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举一反三”应该是一种正迁移。教师通过“举一反三”,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正迁移,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若学生对二倍体的概念真正清楚以后,什么是三倍体、四倍体、多倍体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解答。这样,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就可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1.3 有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反馈与强化   如果说“举一”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反三”可以看作是一个师生互相得到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学过程若没有反馈信息的过程,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另外,学生在学习一项知识的同时,若教师能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如,若学生对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已全部弄懂了,教师只要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点稍加提示,那么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自然就清楚了。学生通过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思考和解答,加深了学生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2 “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方法   2.1 从“举一”的角度来看,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2.1.1 举的“一”,要有典型性   “举一”时,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许多知识中选取一个适当的内容,进行启发式的讲解,做学生“反三”的向导,提供学生“反三”的基础。如果所举的“一”不典型,没有代表性,或者太难,那就只能是“举一”,没有“反三”的可能。比如,若对基因的分离规律作了仔细的分析,讲解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自然可以类推出来。若教师一开始就仔细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学生自然云里雾里,一片茫然。   2.1.2 举的“一”,要讲清讲透   表面上看来花费的时间太多,但实际上事半功倍。因为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教师不必多费口舌,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若对所举的“一”,学生尚且不能真正领会、深刻理解,“反三”当然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比如在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若学生对如何用同位素标记法去证明注入细菌的仅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尚且未完全搞清楚,当然也不会考虑出如何用实验证明合成子代噬菌体用的是细菌的化学成分。   2.1.3 举的“一”,要能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在“举一”的过程中,教师讲得要多一些,这也是必须的,但不是说在“举一”的时候就可以填鸭式。“举一”也要启发,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得出结论,要让学生主动的获得知识。因为“举一”的目的是“反三”,如果教师在“举一”时进行“填鸭”,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等到要学生“反三”,学生的思维必定跟不上,“反三”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从“反三”的角度来看,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 反的“三”不能过浅过易,应该与“一”难度相当,或者比“一”更难一些、更深一些。否则,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失掉了“反三”的必要,“举一反三”就流于形式了。   (2) “反三”时,教师有时要作适当的提示。对有些知识,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