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鲁弗洛克情歌》看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docVIP

从《普鲁弗洛克情歌》看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普鲁弗洛克情歌》看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doc

从《普鲁弗洛克情歌》看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   胡江飞(1980-),男,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一、《普鲁弗洛克情歌》――倾听来自客观的声音   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可以追溯到他还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当时的校园,浪漫主义诗歌大行其道,艾略特本人也写过一些具有浪漫情怀的抒情诗歌。可是,敏感的艾略特发现这种无病呻吟的风格并不适合自己,直抒胸臆的浪漫主义风格无法完美的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之后,艾略特开始尝试着开发自己的创作之路。创作于1915年的《普鲁弗洛克情歌》就是他的一次勇敢尝试。这无疑是一首与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大相径庭的新诗。诗歌的内容是写一个胆小慎微的男子想要向心爱的人表白,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就邀请别人一起去心爱的人家中。然而整首诗中,男子因为害怕拒绝和伤害,始终没有勇气向爱人吐露真情,仅仅是可怜的喃喃自语。诗歌的题材看似是对爱情的表达,然而与传统浪漫爱情诗歌相比,这首诗更像是一个胆小的男人精神错乱下的无意义呢喃。男人不停的重复“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实际上是在讽刺现代社会情感和面对情感的勇气的缺失,美好的爱情变成了一场可笑的自我独白。诗中艾略特为主人公取名普鲁弗洛克(Prufrock),是英文Proof Rock的谐音,即试金石之意,表示出这首诗歌的创作,是艾略特在自己的诗歌道路上的一次探索。   那么,《普鲁弗洛克情歌》的成名,在哪些方面可是称得上是艾略特的一种突破呢?首先,从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来看,艾略特对意象的运用深受意象主义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东西。诗的第一句:“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1\]黄昏的意象和手术台放在一起,这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形象,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判断与联想来体会作者的意图。这一奇妙的比喻暗示了这个时代正在生病,也在诗歌的一开始就定下了全文的基调。而在男主人公的叙述中,还夹杂着描述,抒情和对话,这又与意象派追求单纯的意象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全文采用了男主人公个人独白的方式来展现全诗内容,这在诗歌创作中是比较少见的。1953年,艾略特发表的批评文章《诗歌的三种声音》(“The Three Voices of Poetry”)中阐明了他对诗歌中声音的看法:“第一种声音是诗人对自己说话或者是不对任何人说话的声音。第二种是诗人对听众讲话时候的声音。第三种是当时诗人试图创造一个用诗歌韵文说话的主人公的声音,这时他说的不是诗人本人说的话,而是他在两个虚构人物有可能的对话限度内说的话”。艾略特的这首诗与戏剧的独白不同,在这首诗中,用的就是第三种声音。然而,主人公倾诉的对象是不确定的。诗歌的开头就是邀请:“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这里的“你和我”,你指的是谁?是读者?是“我”的同伴?还是诗人本人?贯穿全诗的“我”诗人根本就没有交代,这就给了我们极大地想象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成功的把自己从诗篇中指摘了除去,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代入了“我”的角色,排除了诗人对我们的影响,阅读的体验成为了读者自身探索的过程。与传统浪漫主义诗歌不同,在这首诗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作者的个人痕迹,而这,也就是艾略特的创作意图。在艾略特的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当中,他曾具体的阐述了这一观点,并把它归结为诗歌创作的“非个性化”理论。   “他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为了说明诗歌创作中诗人消磨自己的个性与创作出能够称之为艺术的诗歌的关系,在这里,艾略特采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当一根白金丝放到一个贮有氧气和二氧化硫的瓶里去的时候所发生的作用……当前面所说的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加上一条白金丝,它们就化合成硫酸。这个化合作用只有在加上白金的时候才会发生;然而新化合物中却并不含有一点儿白金。白金呢,显然末受影响,还是不动,依旧保持中性,毫无变化。”在这里,两种气体指的是诗人的个人经验和伟大的诗人和诗歌对他的指导与影响,而诗人的心灵就是那条白金丝,既要完善地消化和激发出那些材科的激情,在新生成的化合物(诗歌作品)中,又不能有自身的成分在内。这种作为感受和经历的个人与作为诗歌创造的心灵在诗人的身上分离得愈是彻底,诗歌就越是完美。   二、“非个性化”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在原文中,艾略特使用了“impersonal”这一词汇来描述他的理论。在英汉大词典中,“impersonal”被解释为非个人的,客观的,与个人无关的。在我国翻译界常常把艾略特的这一理论翻译为“非个性化”。然而,考虑到艾略特的这一理论不仅仅局限于诗歌的批评方式,还包含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