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场域内的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宏大场域内的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oc

宏大场域内的建筑设计策略初探   摘要 通过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博物馆项目设计中造型手法的实践,归纳出宏大场域内建筑策略三要素,以期提供融入自然的建筑设计新视角。   关键词 宏大场域 漫步体验 建筑策略   1 项目概况   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用地位于新疆阿尔泰富蕴县境内,本项目为地质公园南大门综合接待区的主体建筑,在向游人展示619km2景区特色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服务的场所,并同时设有景区工作人员办公用房。   基地位于北疆气势宏大的5A级国家自然风景区入口处,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场地生态地貌,设计之初便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采用“地景建筑”的造型手法,即通过自然地貌的抽象与再现,形成与场地融合共生的“大地褶皱”。博物馆采用长约117m、宽约90m的不规则平面,其上覆盖由场地地坪至10m高的连续屋面系统;总建筑面积约5700m2,屋盖面积约8700m2(图1)。   根据甲方要求及地质博物馆功能需要,建筑功能主要分为参观游览区与办公区:位于南侧的展览区设置地貌及物产展厅、多媒体展厅、休闲服务区、商品销售区以及设备用房;北侧为办公会议区;两功能区间的3m高差通过景观楼梯相连,在延续空间整体感的同时实现了功能分区间的自然过渡。   2 建筑设计策略   基地背倚恢宏的阿尔泰山脉,面对银涛奔腾的额尔齐斯河,坐落在甜美安详的绿洲牧场之上,眺望着雄美的地震带遗址峡谷地带……作为宏大场所背景下的人工建造物,单体建筑如何传承场地独有的质朴与壮美成为设计策略选择的首要因素。   2.1 体量融入场所   经过地形地貌研究并结合甲方对建筑总体规模的要求,我们发现若仅仅按照功能需求设置建筑体量,会由于体量过小而无法获得其在宏大场所下的可识别性。考虑到博物馆以展出可可托海地区特有的地貌与矿产为主题,启发了我们将博物馆自身形态也赋予地质特征的初步造型意向。通过设计初期的地形模型研究(图2),场地等高线提供的信息提示山脚下基地既延续了山脊的脉络,又同时具有河滩草场的舒展特性。由此,首先确定了以舒展蔓延、悦动起伏的形态回应场地的自然特征;同时这种形态特征易于唤起人们对地质岩层的联想。人们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就如同漫步在起伏山峦的内部,探究汲取这里的地质知识。作为地质公园的序曲,形似“大地褶皱”的博物馆将为人们提供具有场景感的独特参观体验。   建筑跟随地势起伏并延展在场地之上,如最初的方案推敲模型所示(图3),这里便产生了两种空间,即常规的展陈空间和屋面与场地衔接处低矮的辅助空间。功能空间处理中追求参观流线的连续与序列,辅助空间更多地结合地形起伏特征安置灵活的休息区以及设备用房,并发挥与场地相衔接处建筑半覆土的热工稳定性优势作为藏品库房使用。与此同时,随着场地高差向额尔齐斯河方向的自然跌落,布置相对安静的下沉式博物馆办公区。设计中将博物馆功能整合与建筑体量优化同时进行,从而有效拓展了形态的适应性。   2.2 屋面系统构建   设计初期首先提取地质公园内不同区域的山脉肌理,将其抽象整合为一组较为低矮的立面控制线,以模拟场所特有山脉的形态特征(图4)。场地的宏大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观看建筑的视角,建筑的视觉效果也随着观者的移动而呈现出不同。开阔广场草坪上往来的游客会感到屋面的平缓,如同面对额尔齐斯河的流畅与舒展(图5);在河岸边漫步的工作人员看到博物馆跌宕起伏、层叠相承的屋面,与远山的轮廓形成呼应(图6);登山爱好者则可在临近山峰上遥望,发现建筑屋面与场所的共生(图7),因此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面成为本案的另一个重点。屋面除了其自身的造型处理外还需要特别处理与地面相交的关系,只有屋面自然流畅的过渡才能实现建筑在大地之上的延展,并满足人们漫步场地以及建筑屋面的整体需要。场所越是宏大,建筑屋面自身的造型就越容易被人们识别,有效构建屋面系统成为了宏大场域内呈现建筑特色的重要策略。   博物馆采用梁柱支撑的受力结构体系,结合曲面起伏的屋面系统构筑建筑体量;并在屋面曲线的抽象提取及定量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反复推敲屋面与地形交接处角度、平面交线的定位,并通过双向二维控制手法模拟三维空间曲面形态,从而拟定出与自然地势较好结合的一组连续起伏的屋面系统。利用不同曲线屋面间的缝隙光为室内大进深处补充照明,同时形成的高侧窗区域可以改善博物馆内部的通风条件,如图8所示。平缓起伏的屋面系统使建筑轮廓较好地藏匿在山脉与地势起伏中,同时内部功能散布在中心式不规则平面中,与屋面系统一起共同弱化建筑与场地间的边界。   屋面系统还将售票间、卫生间等小房子整合在景观脉络中,并结合场地景观的曲线形态设计将各个建筑单体串联起来。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一方面为游人提供了路径边界与指向,另一方面延伸并完善了主体建筑、附属建筑与宏大场地之间的视觉联系,人们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