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首带血的歌——《赞美》 穆旦 “九叶派” (“中国新诗派” ) “九叶派”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 西南联大诗人群 教师:冯至、卞之琳、闻一多、朱自清、李广田、燕卜荪(英国) 学生社团: 1940-1941 “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祺、林元…… 1941-1946 “文聚社”(沈从文起名): 林元、穆旦、汪曾祺、刘北汜、杜运燮、陈时、马尔俄、罗寄一、杨周翰、田堃、方敬、祖文、佐良、辛代、郑敏、李金锡、流金、马逢华、许若摩、唐祈(历史系)、袁可嘉(外文系) 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文系) 上海诗人群 1947年7月杭约赫(曹辛之)、臧克家等创立星群出版社 ,出版《诗创造》,形成“四人核心”(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 1948年6月,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辛笛、方敬加入,仅出5期即被国民党查封。(原《诗创造》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编委会,共出16期。) 与毕业回到天津北京的西南联大诗人汇聚,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当时被讥讽为“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串” (张羽: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串——评《中国新诗》,《新诗潮》3期1948.7) 1.对新诗历史与现状的反思与超越 中国新诗存在两个极端:一个尽唱得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 陈敬容:《真诚的声音—略论郑敏、穆旦、杜运燮》,《诗创造》12期1948.6 共同的倾向: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追求社会与自我、时代与个体、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统一。袁可嘉《九叶集 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新诗现代化的走向:“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半个世纪的脚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P52-53 涉过水,爬过山, 抛弃了心爱的镜子, 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 (杭约赫《启示》)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辛迪《风景》) 2.寻求感性与知性的溶合,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统一,将内在经验转化成内蕴深厚的意象,是九叶派追求的一种新的经验方式。 现代诗人重新发现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袁可嘉《诗与民主》,《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P47 “以感官与肉体思想一切”“正是最清醒的意志与最虔诚的灵魂互为表里的凝合”唐湜《论意象》《新意度集》,三联书店1989P13 3.新诗戏剧化,是九叶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 “现代化的诗是辩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 袁可嘉《诗与民主》,《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P50 “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郑敏《诗人与矛盾》《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P39 《从空虚到充实》 穆旦 1 饥饿,寒冷,寂静无声, 广漠如流沙,在你脚下…… 让我们在岁月流逝的滴响中 固守着自己的孤岛。 无聊?可是让我们谈话, 我看见谁在客厅里一步一步地走, 播弄他的嘴,流出来无数火花。 一些影子,愉快又恐惧, 在无形的墙里等待着福音。 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 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 “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 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 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19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