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解题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苏轼简介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写作背景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藻荇( ) 提示: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加点字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1.这几话句中哪两个字是点睛之笔? “闲人” 。 2.上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闲”?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月光如积水空明,竹柏影 如藻、荇交横。 夜来无事,解衣欲睡。 1.这几句话交待了哪些信息? 交待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 出户外?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1.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月夜景物的? 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 ,竹柏影如藻荇交横。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投影的清丽淡雅。 3.能否把“如”、“盖……也”去掉?为什么?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盖…也” 给人恍然大悟之感,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怀民 与之相似);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静动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文章特色 情思如水,汩汩而流, 言简意赅,比喻精当, 情景交融,内涵丰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承天寺 承天寺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