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性论与天论.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的性论与天论

荀子的性論與天論 杜保瑞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摘要:本文將處理荀子的人性理論與天道論觀念,企圖釐清其理論內涵及彼此關係,以及探究荀子性惡論思想成立的可能性,並為儒學在人性論與天道論發展脈絡中一個重要理論型態義理定位。文中指出,荀子人性論主張之性惡觀,實是就人性現象的直接觀察所得,作為歸納論證的結論,其實不能成立。並且,荀子主張聖人制禮義以治亂,則聖人制禮義之人性何在?荀子說這就是聖人積漸努力的結果,也是聖人與常人不同的地方,至於聖人之性亦仍與常人相同。然而聖人又如何制禮義呢?這就是依據大清明心,大清明心又只是一理性冷靜的思維知能,亦非價值義的主宰心。那麼聖人之制禮義還會不會有來自天道的意志或普遍原理的依據呢?這就要訴諸荀子特出的天論思維,結果,荀子的天論一致性地同於人性主體的大清明心,依然是一個定常有則的理性秩序而已,亦並非有道德目的性,故而是一自然無目的性的天道觀,天人各司其職,因此荀子的天道觀不能作為聖人制禮義的依據及保證,當然也不會是推出性惡論的理由,天論與人性論劃分兩橛。就此而言,自然義的天論應該推出自然義的人性論,但荀子一定要講性惡論,這就顯示他的思路是一重視禮法的心理背景下做出的過於主觀的論斷了。關鍵詞:荀子人性論天道論性惡論大清明心聖人 前言 就人性論問題而言,荀子明確地提出了普遍的人性論命題的觀點,即”性惡”,而且針對孟子道性善之說作直接的批評,他的性惡論如何建立,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對於這樣的人性理論的理論合法性及影響面,本文亦將探討。此外,荀子有特出的天道論,與先秦儒中另幾部重要經典的天道觀皆不相同,這個天道論是如何建立的?其與荀子人性論的關係為何?它能不能做為荀子性惡論的人性論思想的理論根據?最後,荀子天道觀思想與人性理論的根本關切為何?荀子究竟是從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背下而作的哲學思維?他的努力最終而言算不算成功?或者說他究竟成就了什麼意義的理論建構?這些就是我們要尋問的問題。本文首先將舖陳荀子建立性惡論的理論進程,從其論性之定義,至其說惡之理論,再究其性惡說之理據,並從聖人論及從天論一路上溯,最後再對荀子之理論體系作出整體的反省,討論其成立可能及其它影響。 、荀子對性概念的定義 荀子建立「性惡論」有兩個步驟,首先,先定義「性概念」﹔其次,從人事情狀的諸多面向中建立「人之為惡乃其性也」的命題。以下先論性的定義,荀子的性的定義是由「性偽之分」中說明的,其言: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性」是不能學習而得也不能操作而得的,反之,可學可事者為「偽」,因此荀子所說的「偽」就只是說後天修飾過的人性狀態,因此「偽」不是惡,「偽」只是「飾」。基本上以這樣的定義來看荀子的「偽」則正是夫修養的部份。此一定義本極清楚,也易於為人接受。問題是出在當我們要討論善惡問題的時候,人性之善惡問題便成為對於人性中之何者「能」何者「不能」,以及何者「事」何者「不事」之決定觀點上。那麼,荀子的選取為何呢?其言: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如果荀子永遠只守在這樣的說明脈絡下來界定他的性偽之分的話,那麼此性仍是自然本能中之性,其與善惡之價值判斷無關,特別是其中目耳口體是自然感官知能,本無所謂善惡,但「心好利」就是價值活動了,它就涉及人性善惡的問題,因此人性善惡問題其實就出在荀子對於心所好之利為何的定義中。而荀子倡性惡明矣,因此對於何為人之性能中之善惡之事者,即有其特別的規定在,使其得以合法地說性為惡,說善為偽。以下即直接針對其言說性惡之理論進行討論。 、荀子對性惡說的論述 荀子言「性惡論」的論理頗多,茲引數文說之: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論」的第一個論證是,人之性生而有好利、有疾惡、有耳目之欲,順此之為,必致天下大亂,因順之而致天下大亂,故性惡明矣。然而,就人之本性而言,即使在荀子的「性偽之分」的定義以及「好利、疾惡、耳目之欲」的自然欲求之實況下,本來仍可以不必然是提出性惡主張的,而仍可以是中性義的。但荀子提出,順著此性走下去,必致天下大亂,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本性發動的時候,必因需求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