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人与社会概要
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有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做,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奥斯本“脑力激励法”:在同样时间内产生两倍于他独思时的意见数量。(1957年) 邓尼特的实验:四人组和独思组,发现独思时提出的意见较群体思考提出的意见更多、更高明。(1963年) 结论 研究者认为,在团体中应用脑力激励法具有预热效应,即由于大家交流的气氛和相互启发,会使个人对问题产生兴趣,推动了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而后再引导人们深入地去独思,就会使社会助长作用发挥远期的效果。 社会惰化作用 社会惰化作用:个体和他人一起完成任务比单独工作时往往更少努力的现象。 林格尔曼实验:单人组出力63公斤,三人组每人出力53.5公斤,八人组每人出力31公斤。 如果每个人知道其努力可以鉴别出来,或者每个人都意识到任务艰巨,需人人使劲,而自己能对群体作出特殊贡献,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 从众现象 从众: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入境随俗 亦步亦趋 赶时髦 随大流 阿希的实验: 受同伴影响产生从众的人占35%-37%; 在重复实验中,如果让真被试单独先回答,假被试后回答,从众人数就减少; 团体中哪怕只有一人出现不同答案,从众现象也会急剧减少 制约从众现象的因素 情境因素 事情的性质 团体的声望 群体人员的成分 群体的凝聚性与一致性 群体的情绪气氛 群体间的网络结构关系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人在群体中常常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其作出单独时通常不会做的许多事。 合伙起哄 聚众闹事 网络恶搞 津巴多的表情研究:去个性化情境和个性化情境。 去个性化组所施加的电量是个性化组的两倍。 两种情境下,去个性化组对两个受害者都施加了长时间的电击,而个性化组则表现出区别对待的态度 个人为什么会在群体中出现这种降低理智、听凭冲动的行为? 匿名 责任扩散 标识身份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愿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即群体的讨论可以使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受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 柯根的研究:个人单独决赛时,倾向于认为需要70%的成功把握时才能够进行投资。而群体决策所形成的决定把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说明群体决策会接受冒险性高得多的决定。 原因 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 责任分散。 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个 体 与 社 会 从众的类型 表面从众,内心接纳 表面从众,内心拒绝 内心接纳,表面不从众 内心拒绝,表面不从众 人格因素 情绪稳定性 自我概念 人际关系的概念 社会态度与价值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