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doc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摘 要:装饰艺术(Art Deco)建筑作为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同时作为一种时尚文化,还传播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Art Deco作为“海派”建筑文化发育时期重要的建筑风格,它的流行可以说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其所构成的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对当代上海城市形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Art Deco;城市形象;“海派”建筑文化;城市形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迄今标志上海高度发展,深刻改变城市轮廓线,体现城市精神最强烈的两个时段之一。①上海Art Deco建筑的流行,充分体现了上海“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海派”城市建筑文化特征。②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建筑业第二次进入空前的高潮,Art Deco仍被作为近代上海繁华都市建筑文化的象征,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被诠释,就连SOM设计的金贸大厦顶部渐收的锯齿形式也使其展现出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昔日光彩夺目的风格作为上海建筑重要发育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何影响上海的建筑文化和城市形象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Art Deco建筑流行于上海   “装饰艺术”运动一名出自于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与工业艺术博览会,对英国、美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从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来看,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③然而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与新艺术运动不无联系,只是更强调造型的次序感和几何感,装饰母题也更为抽象化和程序化。这使它同新艺术运动一样具有装饰感,但又因其比新艺术运动更接近于机械美学的要求而更具时代感。   传入上海最早的是所谓正统巴黎风格的装饰艺术,主要是被一战后许多来上海谋生的法国设计师或回国的留学生带入,但对上海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式的装饰艺术。与前者不同,其表现不在于局部的设计,而在于对建筑的整体造型和风格特征的把握上。这种风格能迅速流行开来,其中一个原因是上海近代历史的延续。自上海开埠后,外国资本不断涌入,上海成为了远东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随着租界的建立、洋行的进驻及教堂的建造,城市建设不断地融入了西方城市建设的模式,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逐步被西方的建筑风格取代,这也为Art Deco在上海地流行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原因。20世纪3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稳定,上海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拥有300万人口。④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与欧美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因此,西方的文化对上海的建筑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在上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民众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在上海这个半殖民地城市中,崇尚西方文化一直是一种时髦,那些西方也很摩登的新时尚在上海自然很快也会流行起来。”⑤由此可见,对于Art Deco的追捧,人们最初崇尚的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及艺术形式,而非在意其形式。   二、Art Deco风格建筑对海派建筑文化的影响   “海派”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移民文化,某种意义上它与以实用主义为俗世圣经和官方哲学的美国文化类似,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不难理解,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先锋派建筑师把装饰看作是与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格格不入的多余物的时候,上海与美国的许多城市欣然接受了Art Deco这样一种既符合传统建筑对装饰的要求、同时又非常现代的建筑新风格。装饰艺术运动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它服务的对象是富裕的上层阶级,在意的是摩登时尚的装饰形式;现代主义建筑就要简朴得多,主要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⑥然而对于上海来说,包括西方复古主义建筑在内的建筑形式都是舶来品,在整个城市文化背景下,都能被欣然接受和认可。上海在寻求与世界接轨的途径上,形式上的拼贴往往是一个最简单的方式,相比于早期石库门里弄的被动式地拼贴,Art Deco更能代表人们主动的意愿。   如果说沙逊大厦(现为和平饭店)(图1)的建成是装饰艺术运动在上海的成功运用,那1932年亚洲文会大楼(图2)则是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形式与摩登建筑融合的开端。⑦它第一次把中国传统建筑的局部装饰作为装饰艺术的母题,建筑造型总体上是突出中央、两侧跌落的手法,挑台栏杆也借鉴了中国传统素方望柱的做法,而底层门券的栅栏引用的是寿字图案,基座两侧采用八角形窗洞及八卦太极图案的窗棂。1937年建成的中国银行大楼则是公和洋行将Art Deco与中国传统装饰巧妙相融的一次更大规模的尝试,在摩天楼形式的建筑顶端被设计成中国传统的铜绿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并流露出巨形石质斗拱,外墙面为花岗岩石饰面,以垂直线条为主要造型特征,并有大量具有中国特征的局部装饰,如栏杆、漏窗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