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儿”创作研究、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oc
“花儿”创作研究、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花儿”,作为一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衍变着,它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青海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尤其,2009年“花儿”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似乎在一夜之间,从乡村田野进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西北大地遍地开花,并在诸多文化业态中独占鳌头,成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这是“花儿”之幸,是人民之幸,也是人类之幸。
一
长期以来,“花儿”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窠臼和束缚,视唱“花儿”为一件最不光彩的事情,将其称之为“野曲”,一直藏在深山中,停留在“民间封闭状态”,难登大雅之堂,很难有所突破,也很难有所作为。不管是歌手,还是创作、研究人员,都无奈地扮演着“业余爱好者”的角色,社会严重缺乏系统的延展性和开拓性,近而直接影响了“花儿”的传承发展。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人们思想观念有所改观,开始认识到“花儿”在地域文化圈中的地位,青海“花儿”在传唱、创作、研究等方面也相应有了一些突破,出现了像朱仲禄一样集挖掘、整理、传唱、研究为一身的集大成者,在他70多年的“花儿”演唱生涯中,编创了一千余首“花儿”,其《花儿与少年》《上去个高山望平川》《下四川》等,至今成为“花儿”史上的经典作品而难以超越。进入九十年代,原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青海“花儿”艺术团应运而生,多年来,艺术团足迹遍及青海的山山水水和甘肃临夏等地,曾获国家乌兰牧骑艺术团称号,为“花儿”艺术的传承与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北各省区由于自身在文化品牌打造上的种种需求和目的,文化界有了“花儿品牌在宁夏”、“花儿研究在甘肃”、“花儿演唱在青海”的争论。各省为树立当地文化品牌,纷纷将眼光放在散发泥土气息的本土文化――“花儿”艺术上,因而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对“花儿”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想象,以至于一段时期内在省外有了“花儿”是“宁夏民歌”、“回族民歌”的论断。甘肃省顺时也把“花儿”写进小学课本、请进了大学讲堂,他们甚至把《花儿与少年》的知识产权注册到了他们的名下。一时间,在“花儿的起源”、“花儿的故乡”等问题上各省大做文章,你争我夺,互不相让。而在青海,“花儿”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民族风俗、宗教习惯、歌手素质、观众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花儿”的发展道路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不平坦,再加上“花儿”歌手的良莠不齐,观众层次的鱼龙混杂,使“花儿”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停止不前的尴尬境地,严重阻碍了“花儿”在青海的发展与壮大。在青海民间,“花儿”依然只是以一种“野曲”的名分,偷偷填补着老百姓在荒山野地里的一点娱乐情趣;在社会上,青海“花儿”始终徘徊在青海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难成气候。因此,有青海“花儿”人概言,如果我们再不奋起追赶,过不了几年,“花儿”将真的与青海无缘了。
二
几百年来,世居我省的汉、藏、土、回、撒拉、东乡等民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他们在多年的相互交融、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和自成体系的多种不同的“花儿”唱法和“花儿”调令。据不完全统计,流布青海地区的“花儿”曲令达250余种之多,尤其“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下四川”“雪白的鸽子”等经典曲令家喻户晓,而土族的“梁梁上浪来”“黄花儿姐”“杨柳姐”等“花儿”曲令音域宽广、旋律起伏频繁,自由辽阔;撒拉族的“孟达”“三花草”“清水”令“三起三落”等“花儿”曲令高亢明亮,自由奔放。这是西北任何省份和地区都无法争夺的雄辩的历史事实。如何将这一宝贵的“花儿”文化资源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政府及文化部门清楚地意识到,打造“花儿”品牌在青海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他们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奋起直追,利用我省独一无二的“花儿”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青海“花儿”品牌工作,经过我省文化部门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花儿”的传唱、创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青海“花儿”得到了空前的活跃和繁荣,呈现出了以应用研究和学术研究并举,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省“花儿”创作、研究、演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花儿”人才辈出,曲令风格多样,“花儿”地方和民族特色,逐步得到彰显,从形式到内容,从成果到阵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引起了省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挖掘、整理、传承好“花儿”艺术的同时如何将“花儿”创新发展,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2004年他和他的团队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充分发挥出中心城市向全省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