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诗词叙事的文化心理空间探析.docVIP

《沉沦》诗词叙事的文化心理空间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沉沦》诗词叙事的文化心理空间探析.doc

《沉沦》诗词叙事的文化心理空间探析   摘 要:《沉沦》中存在借用田园诗意境、引述翻译外文诗和自作旧体诗等三种诗词叙事形式,展示了叙述人处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等不同文化心理空间的复杂状态,也使作品成为兼具小说和诗歌双方面特征的、在体裁上具有创新性的现代小说,这一形式上的变革从侧面反映了处于时代夹缝中的“五四”一代文人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诗词 叙事 现代小说 文本 文化空间   1921年10月,小说《沉沦》随着小说集《沉沦》的出版首次发表时郁达夫已经是个成熟的青年人,但此时无论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还是文体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都处于成长的“青春期”。因此,《沉沦》{1}中留下了不少青涩的印记,一个鲜明标志便是其中有大量的诗词叙事,具体表现在:借用田园诗意境,引述翻译外文诗和自作旧体诗。这些“青涩”的印记记录下了郁达夫最初走上现代小说创作的心灵历程和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特色。别林斯基曾说:“艺术越接近它的某一界线,就会渐次地失掉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线那边的东西的本质,因此,代替界线,却出现了一片融合双方面的领域。”{2}对早期的现代小说来说,评论界对其关注主要集中于小说的一面,而忽略了其诗的一面。其实,没有哪个个别作品是某种文类――小说、戏剧、诗歌,或者其他――的完美标本,所有作品在文体特征上都或多或少是混合型。郁达夫的《沉沦》便是这样一篇兼具小说和诗歌双方面特征的、带有体裁上的不成熟性和创新性的小说。这一形式变革同时也折射出“五四”文人从传统的田园隐逸诗人向具有责任意识的现代文人转型的过程。   现代叙事学理论要求严格区分作者和叙述人,但郁达夫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文艺理论的忠实信徒,因此他作品中的叙事主人公有更多作者的影子。《沉沦》中“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生活轨迹等有很多是和作者郁达夫重合的,尽管如此,依然不应该把《沉沦》中的“他”完全等同于作者。写作《沉沦》时郁达夫已26岁,而《沉沦》中的“他”是21岁,即使以自叙传的笔法,26岁的郁达夫在书写21岁的郁达夫时也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心境,这一点在《沉沦》的诗词叙事中表现鲜明。现结合小说文本来细致梳理一下这一表现所内蕴的不同文化心理空间。   一、借用田园诗意境   《沉沦》开篇不久就是一大段外景描写,把读者带入到一幅看似恬淡的自然风光之中: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在苍黄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官道上面,他一个人手里捧了一本六寸长的Wordsworth的诗集,尽在那里缓缓的独步。在这大平原内,四面并无人影;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声两声的远吠声,悠悠扬扬的传到他耳膜上来。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瓦屋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3}   这段风景描写虽然以散文的笔法写成,但却有着诗的意境,稍有中国传统文学修养的人很容易就能从中联想到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叙事人“他”就以一个热衷山水田园诗的中国传统文人的面目出现。但细读这段田园风景描写又会发现其中不太协调的一点,从类似陶渊明田园诗般风景中走来的“他”手持的却是华兹华斯的诗集,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空间错乱。在无形的文化空间中,把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并置在一起,把公元5世纪的中国田园诗人和19世纪的英国湖畔诗人并置在一起,其实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近现代思想并置在一起。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和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都擅长描写大自然,但其抒情主人公的内在思想却有很大的差别,陶渊明的诗产生于挂冠归隐后,诗歌的中心意境是隐逸和逃避,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源于对专制保守的批判,主题是强调个性解放和浪漫精神,整体意象是昂扬进取的。这二者一个内敛,一个外张,正是东西方文化内在素质的不同表现。而当“他”对这二者都热爱拥抱时,则表明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心理,既被热情激进的浪漫主义所吸引,又无力摆脱成熟老迈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在这里,传统农业国的田园风光被移植到新兴工业国的城市近郊,外在风景的恬淡悠远跟下文中“他”内心的焦灼不安和对性的极度追求形成强烈对比,由此形成一种非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环境与人物的不协调源于叙事的张力,决定了《沉沦》内在的狂乱叙事与不和谐的审美风格,形成对中国传统的静穆圆润、协调完美的美学风格的挑战。   之所以形成这种错乱的文化空间皆源于叙事人所处的真实空间和由此造成的错乱的心理空间。此时叙事人“他”身处的是19世纪后期因师法西方工业文明而刚刚崛起的军事帝国――日本。这个偏置一隅的东方岛国曾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心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