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木》对母爱的追思与梦幻.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漂木》对母爱的追思与梦幻.doc

《漂木》对母爱的追思与梦幻   《漂木》的第三章“浮瓶中的书札”,首札即为“致母亲”。可见母亲在洛夫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洛夫从二十一岁离别母亲,开始了他第一次的放逐生活,直到一九八八年首次重返故乡。此时他所能见到的已经不是母亲的慈颜,而是一?g黄土的母亲的坟茔。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他写下了《河畔墓园》,副标题是“为亡母上坟小记”。而在此之前的一九八一年,他曾写过后来以《血的再版》为题的“悼亡母诗”。据他在一九八三年为此诗写的“后记”中说:“初闻母亲去世,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反而无诗;直到前年中秋节后,平静中对母亲和童年故乡的回忆才日渐转化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遂于前年十月中旬,熬了两个晚上,始完成这首长诗的初稿。执笔之初,我只想把它当作人子悼念亡母的一项纪念,纯然视为我个人情感和哀思的真实记录,艺术性则列为次要考虑。但后来几位朋友读到,建议某些部分仍可作更佳的处理,故这首诗先后动过大小数次手术,始告定稿。”在这里简略地介绍这两首诗的写作情况,只是为了对“致母亲”一札进行解读之前,先了解一下洛夫的感情脉络。这两首诗虽然是洛夫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眷恋的产物,但是“致母亲”一札,则是在这两首诗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   如果说《河畔墓园》和《血的再版》更多地还是偏重于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致母亲”一札则是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一种对母爱的追思,由于这种追思具有极其浓郁的梦幻般的色彩,因而它所容涵的不仅是一般的母子之情,而具有了借此而窥视历史进程的认识价值的意义。更由于洛夫在诗中以一种沉浸于梦幻境界的笔触抒发他内心的积郁,那种亦真亦幻的诗化情致,带给读者的就不只是情的煽惑,也同时具有极其宝贵的智性的启迪与思考。写母爱而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洛夫应该是诗人中的佼佼者。    由于洛夫青年时代即远离母亲,在他内心里保留着的对母亲的记忆,大抵都是对他童年时的关爱和少年时的启蒙。在他具备回报母亲的关爱和恩情的能力之后,却由于不幸的历史原因而远隔海峡两岸。一旦得知母亲的逝去,那种痛失母亲的铭心刺骨的疼痛,加上无以回报的负疚感,作为诗人的他,很自然地会产生以诗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但感情过于强烈时不宜作诗,所以《血的再版》只能是在母亲逝世半年之后才得以命笔。《血的再版》不失为一首优秀诗作,甚至如洛夫所说,“我个人的悲剧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象征”。但是,较之《漂木》中的“致母亲”一札,它毕竟还缺少那种历史背景下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要考察“致母亲”一札之所以具有现在这种规模的历史容涵,似乎需要探究一下洛夫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和思想积累的沉淀对他创作上的影响。在母亲逝世近二十年之后,洛夫在经历了两次放逐的“哀故都以日远”的切身体验,加上对母亲的伤痛感日趋淡漠并因疏离而产生的审视与思考的因素的增强,使他能够更为理性地回忆和追思这种母子之情。距离产生美感,理性引领智慧,所以“致母亲”一札开篇即不同凡响:      守着窗台上一株孤挺花,我守着你   一个空空的房间   空得   像你昨天的梦      任何一个稍具阅读诗歌经验的人,都会从中感受到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蕴涵着多么凝重的感情和沉思。花是“孤挺”的,房间是“空空的”,“孤独”陪伴着“空得/像你昨天的梦”,一实一虚,衬托出的却是一种多么凄美的境界。然而洛夫笔下的凄美,并不属于那种阴柔之美,而是读来虽然令人心痛却不会使你涕泪横流的煽情篇章。他把你的目光引向:      窗外是一个更空的房间   昨天你的笑   是一树虚构的桃花   风吹过,其中一瓣正要飘落   还来不及伸手接住   便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碎成一堆玻璃      当你还来不及品味那种凄美的境界,洛夫的笔触却引领着你的目光投向“窗外”。“更空的房间”和“虚构的桃花”拓展你的联想与想象,而那“一瓣正要飘落”的桃花却转眼间“碎成一堆玻璃”。即使单纯地就阅读接受角度而言,这种意象间的转换之迅速,也是需要足够的敏悟能力的。为什么“桃花”会“碎成一堆玻璃”,这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能够找到答案的。洛夫曾经在《与君谈诗》中写过:“你问我什么是诗/我把桃花/说成了夕阳”,而后则“寒颤”于“有人/把我呕出的血/说成了桃花”,可见桃花这一意象在他笔下的多变性。如今他把桃花变成了碎玻璃,自然也是有他的心理机制的。我想,它应该是同伤痛和“呕出的血”相关联的吧。之所以说洛夫诗中的凄美境界不属于那种阴柔之美,且不会使人涕泪横流,并不是说它不震撼人的心灵,而是它的震撼属于令人逼视生活中严峻和酷烈的性质。能够令人沉思多于感动的诗,正是现代诗风有意克服滥情倾向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艺术倾向和追求。它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所呈现的严峻性和酷烈性在敏感的诗人身上所造成的一种精神气质。洛夫对于母爱的回忆和追思,其所以不以浪漫温情的形式呈现,而是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