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情味”辨.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美学的“情味”辨.doc

中国古典美学的“情味”辨   摘 要:“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范畴之一。历年来凡是做中国美学相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总是把它作为极其重要的部分纳入到整个中国美学体系中进行考量,其美学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我国对“味”的美学研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构图线索,而“情味”的出现,是对“味”范畴的内涵性肢解,就某种程度而言,仍是新鲜的土壤,故本文旨在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美辨析,意图窥探一二。   关键词:中国美学 味论 情味 美感 审美辨析   “味”作为一种非视听觉的审美感觉,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范畴之一,而“情味”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抒情文化的一次全新意义的解读,与西方所谓的“美感”文化互合,同质异名。   一、“味”:美学起源   从华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文明征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味”的和谐从来就未中断过,事实上,在我们以文字性的形式把它纳入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前,它已经切合地存在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民族文化之中。   若要从美的起源讲起,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大都被认为最早也最直接地起源于味觉。所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1},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明确提出该观点以力证我们今天的汉字“美”的起源是味道美,美的最终归宿在于“甘也”,而甘以味道为主要释义。日本学者笠原仲二亦在其《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提到关于“美”起源的多方意义,认为美含有“味觉的”成分,是“对于羊肉肥厚多油的官能性的感受”{2}。   此外,味觉还往往被抬至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并行的地位,视觉“目”、听觉“耳”、味觉“口”三者混而为一,如《荀子》言:“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3}即是典型例证。又或者比视觉、听觉地位更高,如俗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禅家对该言论加以批驳,认为耳听与眼见的内容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却从始至终未明列味觉的虚假性。依此笔者妄推而得:唯独口舌之感的才是真实。   种种述来,“味”与美的起源关系密不可分。   二、“情味”:审美体验   中国乃是重情的国度,情味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体验,中国传统抒情文学中“情论”的发展素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旅美学者王文生在此基础上与“味”美学范畴相结合,提出的“情味”新论,为中国传统抒情文学拓展方向,它所自身带有的极具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抒情性,更将势必成为与西方美学对话的新触点。其成书《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以某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体裁及文学作品为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部分概念化与系统化,形成清晰、明朗的“情味”发展线索,味蕾之感与文艺之美相结合,具有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民族独见性。   从语义层面上理解,“情味”较之于“味”增加了“情”的人文诉求,古人曾用“味”的单一特征来说明“情味”,今日“情味”实是“味”的升华,并包括“味”的原初义于其中。就此而言,“味”与“情味”更多是从生理和心理上所做的区分。“味”是人的身体感官,从生理方面承载了个人对食物的审美体验,而“情味”则在生理体验的基础上添加了情感的心理成分,使得审美层次进入更高的情感境界,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在美学层面的探析。   众所周知,孔子对食物有些超乎严苛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4},强调对粮食的精细没有限制,肉类也应切得越细越好,如此这般,却在《论语?述而》中又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5},且说明音乐的美妙已使味觉官能不能发挥作用,食如嚼蜡而不知其味。知味、爱味之人受到音乐的熏陶而忘却对食物的欣赏,这即是由“味”上升到“情味”的实例,亦是“情味”超越“味”的生理感受而形成审美体验的最合理的注解。   儒家之外,道家亦然。道家讲求物质超越至天人合一,情味正是此层次与境界的反映,它摒除身体的肉体感受,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当然,要特别注意,这里的理性并不等于西方美学中的“理念”或“理式”,它不是永恒存在,或是绝对真理,而是有别于纯粹感性的背面,是情感维度的高度凝结。   三、中国“情味”与西方“美感”   审美是一种感性的活动,审美的主观性远超出于它的客观性,美没有具体客观的标准,只能从个人的情感、体味的角度出发,具有个体的主观性与差异性。“知”“情”“意”作为人的三个心理活动,在这里我们尤其关注“情”的内涵,中国“情味”与西方“美感”的比较亦由此为出发点。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西方重视理性思辨与逻辑思考,西方的审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被述为“美感”,中国则在逻辑思考的层次上更加注重直觉的感悟与情感的奔涌,审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与“情味”等同。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中表达的第三种态度,即美感的态度就是从“情味”的角度出发表现的一种审美态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