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doc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摘要:“墙”的意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意象不断丰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墙”往往象征着束缚、禁锢、使人性格异化的封建礼教的力量,象征着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探讨,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情感的疏远和生活的苦闷。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墙;礼教;生存状态;隔阂
一、“墙”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墙”的本义是指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释名?释宫室》中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1]是指用泥土使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墙”有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存在,而是成为了封建秩序和规范的象征。
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里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将“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视为卑贱之事,可见“墙”在当时被视为是具有礼制约束的物体,是秩序和规范的象征。
同时“墙”作为一种意象,被写进不同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情感与礼教、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禁锢等内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墙”在古典文学中象征着男女之别、男女之防、男女之隔的伦理秩序,是礼教之墙、伦理之墙。《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元稹《莺莺传》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宋词中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用逾墙、跳墙这种有违封建礼教的“大逆不道”的行为来实现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可见“墙”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物,而是被赋予了封建伦理秩序内涵,成为文化障碍的隐喻和象征。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墙”的意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疏远和生活的苦闷。“墙”在这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堵厚厚的“心墙”。
“墙”作为一种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横亘于男女之间的封建礼教的象征体;是束缚人、禁锢人,阻隔理想与现实的“心墙”。这堵“墙”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沉的文化内涵,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墙”意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在语言形式、文学形态、文学内涵以及文学观念上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的更迭。在创作方法上,中国现代文学是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多元共存。作为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意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众多的意象中,“墙”更是反复出现,承载着这一时代人们复杂的情感和经历,有着它特殊的时代表现和文化内涵。
(一)封建礼教的象征
中国现代文学自20年代起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在形式上突破了三千多年来的文言文体,建立了白话文学新文体,跨入了世界现代文学的行列;二是在内容上积极为民族启蒙而高歌,为人民觉醒而呐喊,为推翻“吃人”的旧制度发出愤怒的吼声。其间,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新军。鲁迅,就是这其中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墙”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多次出现,深刻揭示了旧礼教这堵厚重的“高墙”对中国人民的迫害。
代表作《故乡》中这样写道: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2]
书中的“我”是带着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回到故乡的,然而离乡之时却背负着沉重的疏离感和被放逐感。其中描绘的看不见的高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闰土恭恭敬敬的一声“老爷”,让“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2]这堵可悲的厚障壁就是鲁迅所憎恶的“看不见的高墙”,他深切地期望拆这堵高墙,因此在《故乡》的尾声中,“我”真诚地期盼下一代的宏儿和水生“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在其它小说中也多次着力描画了这堵无形的高墙。我们在《药》的革命者夏瑜和华老栓之间,在《祝福》悲苦的祥林嫂和鲁镇幸灾乐祸的人们之间,在落魄的孔乙己和咸亨酒店的酒客之间,在《阿Q正传》“被碰墙”的阿Q身上,都可以看到这堵高墙森然可怖地矗立着。正如鲁迅在《华盖集?“碰壁”之后》里说的:“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4]然而在“高墙”背后,并不意味着人们是毫无作为的,鲁迅努力从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新的人生思考――“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