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历“八一隧道”的建设过程.doc
亲历“八一隧道”的建设过程
重庆人都知道,在渝中区菜园坝火车站的出口处有一条“八一隧道”。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隧道为什么叫作“八一隧道”。
1984年10月15日,“八一隧道”破土动工,当时这个隧道工程被命名为“重庆向阳二号隧道工程”,参加隧道施工建设的是驻渝陆军第13军的官兵们。我作为工程亲历者,见证了那一幕幕奋战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解决交通拥堵,打通向阳山
20世纪80年代初的重庆市中区(今渝中区),夹在长江与嘉陵江之间,因地势所限,交通出行不易,爬坡上坎是常态。即便长江和嘉陵江上相继架起了大桥,但两座大桥之间却被向阳山卡着咽喉,山南山北,仅有50年代修建的一条狭窄的单行隧道――向阳隧道相连通。向阳隧道,北有牛角沱长途汽车站,南有菜园坝火车站,每小时大约有700辆以上汽车在隧道内争道抢行,几乎天天拥堵。
1984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通向阳山,在向阳隧道旁边修建一条可供几辆汽车并排行驶的大型公路隧道。工程招标时,市内外几家建筑单位了解情况后,都摇摇头走了。原来,拟修建隧道之地,南端有菜园坝火车站出口和山城饭店,人流量日均万人以上,施工场地极为狭窄;向阳山上,有大田湾体育场和两路口密集的楼群需要保护,有的建筑物地基离隧道拱顶仅有五六米的厚度。而且,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向阳山石质破碎,多为沙岩夹泥岩。特别是隧道北端上部的55米处,是修建大田湾体育场时倾倒下来的弃土。一位日本专家详细查看工程资料后说:“这个隧道,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施工的艰巨性、危险性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性的工程。”
这项工程一时成了烫手的山芋,怎么办?
时任重庆市市长肖秧,紧急向驻渝部队求援。驻守重庆的陆军第13军(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后,该部整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作者注)勇敢地承担起这个“挑战性工程”,迅速组建工程指挥部,命令原13军后勤部副部长杨智民和原陆军某师参谋长李九明担任正、副指挥长,率领陆军第13军所属4个师工兵营700余名官兵,动用工程机械50余台、运输车辆70余辆,像完成战斗任务一样,坚决打通向阳山,新修一条隧道。
1984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重庆向阳二号隧道工程破土动工了。
进场时,A师工兵营从启封车辆、筹集物资、定人定位、打点行装,到先遣开拔、全营出动,整个过程仅仅用了3天时间,硬是把营部、工兵连、机械连和舟桥连二排从训练场上撤下来,带到了施工场地。初到工地时,工程指挥部安排A师工兵营工兵连驻扎在重庆长江大桥北桥头堡下面的一间大仓库内,机械连、舟桥连二排和工兵营部驻扎重庆市牛角沱汽车出租公司的库房。全营驻地分散,特别是工兵连,距离工地较远,无疑给施工管理增大了难度。另外,住房条件也相当差,炊事班只能在用竹席搭起的工棚里生火煮饭。战士们洗澡,只能依靠一个小锅炉烧水。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却干劲不减,纷纷向营党委表决心:请战打头阵。
开工以后,4个工兵营分四路掘进。军直工兵营、C师工兵营从隧道南北两端开挖,B师工兵营、A师工兵营则从腹地开挖。先从向阳隧道中间挖开一、二号支洞,然后再分别向南北方向推进。
突破和创新,完成一个个创举
为了搞好施工,工程指挥部在开工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可是,工程指挥部技术组组长张昌密在上任伊始,仍被“隧道北端55米的弃土堆积层如何通过”这个“拦路虎”给挡住了。
如果明挖,在狭窄拥挤的闹市区,从半壁山的基部开挖,把大量的弃土一车一车运到江边,然后再拉回来回填,工程量巨大,工期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
如果暗挖,这可是55米的弃土堆积土,根本无地质结构和石质等级可言。谈何容易!
张昌密带着技术组冒着酷暑,先后到北京、沈阳、上海等十几个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和矿山、隧道考察,广泛收集资料,数百次设计方案,没日没夜地苦思冥想,演算论证,终于从煤矿里探测瓦斯的“浅探支架”上找到了答案。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案――“管棚法”诞生了:把40多根钢管打进55米堆积层,一直贯穿到山体的稳定基岩中去,然后将钢管下的弃土掏空。每掏开一段,立即将钢管垂直支撑住,并用角管横向连接起来,形成网状棚架,托住钢管上方的弃土;再辅助以“小导管灌浆”等办法,尽可能使松散土凝成整体,随后迅速配模浇灌侧墙和拱顶,予以被复。
C师工兵营直接参加了“管棚法”的具体施工,300多天的时间里,工兵战士挥汗如雨、日夜奋战,1985年9月12日这一天,当6个作业面上的工兵战士加紧主洞掘进时,被称为“死亡地带”的隧道北端55米弃土堆积层终于顺利通过,“管棚法”施工获得了圆满成功!张昌密,这个当了26年工兵的老战士,由此成为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惟一的一等功荣立者。
如果说“管棚法”施工是科学技术上一个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为人生提前一小时.doc
- 为什么世上没有“超级食品”.doc
-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看戏剧?.doc
- 为什么今天更需要王阳明?.doc
- 为什么压力山大的香港人平均寿命全球第一?.doc
- 为什么唐僧无能,却是最好的创业者.doc
- 为什么小孩子爱“假扮”.doc
- 为什么我们对虚拟世界那么向往.doc
- 为什么我们连父母都不愿意求助?.doc
- 为什么新加坡受到外国侨居者的青睐.doc
- 农村电商新蓝海2025:中国电商行业拓展模式创新报告.docx
- 农村电商行业市场拓展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报告.docx
- 移动零售2025年库存管理移动应用解决方案报告.docx
-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在2025年的施工现场环境监测与优化报告.docx
- 2025年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市场分析:碳债券市场供需关系与竞争格局报告.docx
- 2025年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市场推广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共享办公工位预订系统在实现办公空间灵活布局中的应用.docx
-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与市场前景分析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docx
- 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x
- 夫妻和解协议模板.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