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忆述故乡.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天我们该如何忆述故乡.doc

今天我们该如何忆述故乡   故乡,这个与爱情一样古老的话题,恒久而弥新地出现在无数诗人的咏叹和忆述中。故乡首先意味着人与故土相去相别的不舍和伤悲:“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荀子?礼论》)非去离,不成其为“故乡”。在古典社会,人别故乡多与征战远方或出仕他乡有关。如《诗经》之《国风?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幅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N叶?日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蛹蛹者蝎,?A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或因抽象思维能力和观念提取能力的阙如,或是古老的先民已全然窥破诗歌写作的奥秘,在先秦的古老诗歌中,充盈着充沛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对细节的描述。在《诗经》中,征夫戎卒的归乡路途被褪去军戎换上家常衣裳的想象,以及雨雪、野蚕、田野、桑林、杨柳等景象填满。今日读之,依然使人如面似临。   此后,忆述故乡或思乡之情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伟大传统,并经由李白、杜甫、王安石等无数诗人嗟叹,打磨出了以“明月”为代表的一系列象征符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为观念(故乡)寻找一系列具体可感的物象,为感受(思乡)赋予一个个可触的形象,是诗歌写作的基本要义和可靠起点。特别是面对“故乡”这一主要诉诸于抒情的主题。观念的可感性与经验的可溯性,意味着感受在主体间的可流动性和可传递性,也影响着文本的有效性和价值。维科曾抱怨说:“人们现在用唇舌来造成语句,但是心中却‘空空如也’,因为心中所有的只是些毫无实指的虚假观念,以至近代人再也想象不出像‘具有同情心的自然’那样巨大的虚幻的形象了。”   在张文斌主要忆述故乡的组诗《南歌子》中,诗人对故乡的“回望”充满了可感可触的物象、场景和具体细节的排列和组织:故乡是“雨滴、晨露、虫声、松涛”(《前溪》);是“黑麂、黄腹角雉、猕猴、穿山甲/临溪照见了自己的模样”;是“甜楮、木荷、青栲、杜英、红楠/保持着乔木的形象,知道一切所爱”;是“牵牛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青苔紧贴着岩石,不肯泄露我的乳名”(《水云峰》)。将若干物象以排比式铺陈罗列,是张文斌诗歌中多见的修辞方式。诗人如此将故乡分类式地、谱系式地展现给了我们。阅读诗人的故乡,犹如山月依次照临“田埂、池塘、阡陌、山坳”――   杳杳山道,落落山坡   门前的小溪里   一朵浪花追赶着另一朵   岸边的乌桕树,注视着细小的生命   奔跑、拥抱又分崩离析。白与白   互相追逐,让水流不息   山月再度照临着整个山村   在田埂、池塘、阡陌、山坳   ――《回望》   这首诗歌的开头两节流溢着显明的古典意趣:“杳杳山道,落落山坡”一句,叠字的使用和对仗的句武,不落《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之余韵;“山月再度照临着整个山村”,更是接续了李杜和王安石的那轮思乡之月。   若止步于此,这首诗不过是对古典意境所进行的无意义复写和临摹。然而诗人随后看到(或者说意识到)“膝陇中晃动的影子,像沉默的煤灰/洒满了村庄。这是黑/俯身大地”――这却是充满现代性的体验和对个人经验进行的现代主义变幻和提炼。煤灰,沉默的煤灰,朴拙、低贱、土气的存在物,却也是时间锻造的结晶体(即与光有着隐秘的联系),均匀地洒满诗人的故乡。在村庄和夜色之间,诗人用“煤灰”建立了联系。“隐喻(明喻)对一首描写诗人所见、所思、所感的诗来说并不重要,隐喻不如说就是一种对其他物的思考行为。”以“煤灰”为被的村庄,“山月”不再明亮如古,至多是残月一弯,如“煤灰”微弱的反射光一般隐忍。视觉的晦涩同时通联了声音的缺席:被“煤灰”笼罩的山村破旧沉默,被“煤灰”掩盖的村民寂然无声。   更重要的是,“煤灰”这一隐喻的出现,及时隔断了“杳杳山道,落落山坡”和“山月”这些古典意象带给我们“不合时宜”的深入联想。这里涉及诗歌写作的另一要旨,即诗歌不仅要写“看”,同时涉及“如何去看”的观念。这也是有关主体的意图和接受的问题。譬如在此刻诗人看到,或者说他选择看到:他们手下的灌木杜鹃、苦槠、甜槠长在低处他们眼中的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甸走向高处在秩序之间,它们享受浑然天成的距离   ――《回望》   难以忽略的是,在这里诗人为恢复草木之间的“秩序”所做的主体性努力――“在秩序之间,它们享受浑然天成的距离”。宇宙秩序,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曾作为生存法理牢固地充置于古典诗人的观念中,并对应性地反映在社会的等级结构中。人们如灌木杜鹃、苦槠、甜槠和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甸,长在属于他的“高处”或“低处”。一方面,该秩序在生产限制性的同时,也赋予了万物神秘的魅力和意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