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意象的扬弃与创新谈胡适的诗歌创作特点.doc
从意象的扬弃与创新谈胡适的诗歌创作特点
摘 要:从宋代开始,“以文为诗”的观念就已经被正式提出,而到了胡适手里,“以文为诗”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作诗如作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除了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之外,“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在胡适诗歌中的意象上亦有所体现。虽然无论是意象之“扬”还是意象之“弃”,仍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意象的影响,但他对意象的创新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文为诗”的主张。
关键词:胡适;以文为诗;意象;扬弃;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2
诗歌创作改革的道路总是充满着艰难的蜕变与滞重的脚步,胡适追随前人“以文为诗”的脚步,大胆尝试,开辟出了一条“作诗如作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新径,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格律诗节奏严谨、声律严密的结构模式,取而代之散文的表达手法和结构特点。他认为用文言文这种死语言创作的文学是死文学,而只有用白话文――这种活语言创作的文学才是活文学。胡适“以文为诗”的主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代以诗的传统格律;其二是废文言而倡白话,以白话入诗;其三是“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胡适在白话诗创作的尝试中,不仅注重诗歌的语言、音节和形式等直观层面,对诗歌的意象也同样关注。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范畴内,意象所必备的两个要素就是“意”和“象”。许多诗歌的意象与其所表达的情感之间总是有着固定的、难以割舍的联系。虽然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后人反复使用这些固定意象而不敢有所创新的问题。值得提出的是,从洋务运动开始,一些外来事物被陆陆续续地引进到国内,一些诗人开始将这些新事物纳入诗歌的创作中,使其成为诗中的某个意象,再加上受到意象派的影响,对传统意象的扬弃和创新,开始在胡适的诗歌创作中萌芽。
一、对传统意象的扬弃在胡适诗歌创作中的萌芽
(一)意象之“弃”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其四“不作无病之呻吟”将矛头指向了那些伤春悲秋、睹物伤情的诗歌:“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并且强调“务去滥调套语”,认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这说明了胡适对那些代代相传且毫无新意、矫揉造作且无病呻吟的某些传统意象颇为不满,这也是胡适所摈弃的意象。同时,胡适也尝试着以此为突破口,摒弃那些陈旧的意象,为诗歌的革新带来新气象。以《沁园春?新俄万岁》为例:
客子何思?冻雪层冰,北国名都。想乌衣兰帽,轩昂少年,指挥杀贼,万众欢呼。去独夫“沙”,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这首诗不但完全摈弃了那些老旧的传统意象,摆脱了陈陈相因的物象套语的窠臼,而且诗歌的语言风格也符合其所倡导的“平白易读”。施议对先生赞其“大题材、大感慨,颇能增强其体质;可为‘文章革命’之范例”。
胡适对某些陈旧的传统意象的摒弃无疑有助于其“作诗如作文”的主张的倡行。对于这一点,胡适还提出文学创作“须言之有物”。他在《〈尝试集〉自序》中指出“用朴实无华的白描功夫”,而不是反复使用那些已然用烂了的传统意象,这与其“作诗如作文”的要求之一“意境要平实质朴”是相契合的。也正因为“注重之点在言中的‘物’”,所以“不问所用的文字是诗的文字还是文的文字”,[1]如此便达到了“作诗如作文”的层次。此为意象之“弃”。
(二)意象之“扬”
胡适对中国诗歌传统意象的“扬”可以分为“有意之扬”和“无意之扬”。首先是“有意之扬”。胡适在《读沈尹默的旧诗词》中指出:“凡文学最忌用抽象的字(虚的字),最宜用具体的字(实的字)。例如说‘少年’,不如说‘衫青鬓绿’;说‘老年’,不如说‘白发’、‘霜鬓’;说‘女子’,不如说‘红巾翠袖’;说‘春’,不如说‘姹紫嫣红’、‘垂杨芳草’;说‘秋’,不如说‘西风红叶’、‘落叶疏林’。初用时,这种具体的字最能引起一种浓厚实在的意象;如说‘垂杨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