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如何对待群众“差评”.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官员如何对待群众“差评”.doc

古代官员如何对待群众“差评”   古代没有电视台、报刊之类的公共传媒,也没有可以让民众自由交流的互联网。所以,群众的意见反馈不仅量少,速度也慢。特别是对于许多高官大吏而言,面对处处惊雷的官场,这些又慢又少的信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时局判断和自身安危把握的需求。因此,他们常常主动向身边人打探消息,喜欢问:“外间有何议论?”      而面对民意的“差评”,古代官员们又有怎样的反应?   群众的意见成了执政依据   民意评官的源头当是汉魏时代的乡议选士制度,从最初的选拔官员要听取群众评议,逐渐发展到考核官员时也要参考群众评议。   官员要掌握民意,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呢?大体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自上而下,就是上起中央,下至州郡,都要定期派遣使臣、风宪官员等,分级分区巡行视察,听取群众对各级政府吏治官风的评价。   西汉时,刺史巡行郡国,每到一地,必定先去官立学校,就当局施政得失等问题让学生填写问卷,然后以“招待所”为临时办公地点,通过调阅计簿文档、分头察访寻问等途径了解情况。为防止受蒙蔽,刺史总是把会见当地长官、当面听取汇报等安排在最后。   汉成帝时,朱博任冀州刺史,负责常山、巨鹿、真定、中山等10个郡国的巡视。朱博刚刚上任没多久,就在巡视途中被四五百个群众包围在某县的“招待所”里,纷纷表达对当地官员的种种意见。   这种方式为以后历朝所继承,邓小南所著《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一书中称,唐宋时期的中央使臣、监察官员在巡行考察地方吏治时,都很注意搜集群众意见,有人将之概括为“欲考吏治,莫若询诸民言”。   自下而上,就是群众可以通过向各级官员或风宪官投书献状、当面陈述等方式,主动表达他们对本地吏治官风的看法和意见。在正统史家眼里,两晋南北朝多数时段的政治远比两汉乏善可陈,但后世常见的一些民意评官的形态与取向,多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官员们都很重视群众的意见,很多意见也成了官员执政的依据。   用做实事取消“差评”   纵观各个朝代,官员们对群众的意见大多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差评”。   东汉灵帝时,朝廷卖官鬻爵变得公开化、制度化,一时卖官成风。冀州人崔烈,历任郡守,官居九卿,见大家都在买官,也动了心。他通过层层关系,弄到了“内部折扣价”,买了一个司徒之职。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通过“折扣价”买到了这一皇帝之下、众卿之上的要职,崔烈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虽说是个买来的官,但好歹也是三公首辅,崔烈也必须考虑一下自己在外的形象和群众口碑。   一天,官居虎贲中郎将的儿子崔钧从官衙回到家里,崔烈拉住儿子问道:我如今位居三公,外间有何议论?崔钧回答说:您素有美誉,又历任卿守,出任三公本属当之无愧。不过,这次上位却让天下人大失所望。崔烈问:为什么?崔钧说:他们嫌这个“三公”满身铜臭!崔烈听后,气得浑身发抖,顺手拿起手杖追打崔钧。   不难看出,崔烈到底底气不足,追打儿子,不过是来掩盖内心的惭愧罢了。   从此,崔烈便一心要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在朝堂上颇为尽心。他觉得洗去铜臭的最好办法便是为群众着想,用做实事取消“差评”。   “差评”太多可能丢官   不要小看群众的“差评”,古代官员因为群众评价太差而丢官的,比比皆是。比如北魏的郦道元,就是那位撰写《水经注》的著名学者,在任东荆州刺史时,“威猛为治”,当地民众指责他施政苛刻严酷,结果被就地免职。   汉成帝时,薛宣管辖的高陵县令杨湛和栎阳县令谢游都是极其贪婪狡猾之人,薛宣封“吏民条言”给杨湛,给他施加压力,让他自动辞职;薛宣又发公函给谢游,开门见山地说“告栎阳令:吏民言令治行烦苛”,意思是群众对你这个栎阳县令很不满意,反映你施政无方,法令繁琐苛刻。于是,谢游的乌纱帽也丢了。   纵观历史,有明一代,特别是明代前期,可以说是民意反馈最为活跃的时期。朱元璋在面向全国人民、要求“户户有此一本”的《大诰》中明确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对本省各级地方官吏的施政行为与绩效进行测评,自己一定根据民众评议,表扬好的,降免差的,惩办有罪的。   明代前期,许多因违纪犯过等缘故受惩处的官员,全靠民众好评才能被解除处分。对此,《明史?循吏传》特别强调:太祖立重典从严管理官吏,州县守令常因小过而受惩,甚至被关进监狱,但如果听到群众对他有好评,就会让他官复原职,有时还给奖励。   据清编各省通志及《明史?循吏传》的有关记载可知,从那时起,许多地区民意评官蔚然成风。永平府乐亭县主簿汪铎和县府工房书吏张进等,借劳役“设计害民”,索取贿赂,当地父老赵罕辰等44人以《大诰》为据,结团赴京。汪铎得知,快马加鞭,赶了40里路程追上大家,再三求情,由此可见地方官吏对民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