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春在枝头已十分周裕锴.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在枝头已十分周裕锴.doc

春在枝头已十分周裕锴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t。(张说《湖山寺》,《全唐诗》卷八十八)游览山中古寺,很容易令人生出一段参禅礼佛的“尘外”之想,这固然出于“禅室”“香台”这样的寺院气氛的感染,但更多的是因“空山”“虚谷”这样幽邃的环境所诱发。唐人的游山寺诗多半如此,不过悟入的禅理则各有不同。清人金圣叹站在禅家的立场来解释唐人张说这首诗:“不因寂历不生道心,然而寂历非道心也。不因迢遥不传鸟声,然而迢遥无鸟声也。庞居士曰‘但愿空诸所有’,是‘寂历道心生’义也;‘慎勿实诸所有’,是‘迢遥野鸟声’义也。”(《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三)以此妙解为纲,则全诗玄微的禅理隐然可见。   寂历,叠韵连绵词,意为寂寞冷清。迢遥,亦是叠韵连绵词,遥远貌。“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是诗人皈依佛禅的“道心”,即所谓“出世间法”。而这心乃因空山寂历而生,因鸟声迢遥而发,所以也可以说“空山从来尘外赏,鸟声岂是世中情”。   诗人若只悟至此,不仅落入前人窠臼,而且未真正勘破禅关。然而,当诗人目光从禅室、香台转向寺外,之间“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顿然大彻大悟。千寻东岭,从云间透出;一片南湖,从树里显现。有如玄微至道,因物象而明,“自性”“真如”,由现象界而昭显。金圣叹以为“出”“明”二字尤妙,“‘出’之为言,不劳瞻眺也”;“‘明’之为言,无烦窥觑也”,真可谓目击道存。既了悟此理,则尘世亦是道场,簪缨仕宦与萝薜隐居并无二致,所以最后归结到“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其实这就是玄觉禅师所了悟的:“若知物我冥一,彼此无非道场,复何徇喧杂于人间,散寂寞于山谷?”(《禅宗永嘉集?劝友人书第九》)金圣叹以为末句可理解为“所谓簪缨从来尘外赏,簪缨岂是世中情也”,正是此意。   这样,诗人因寂历而生道心,最终了悟寂历非道心,色空如一,万法平等,尘外之想固然不必在虚谷萝薜之门,禅室香台之上。“云间”“树里”若只从写景如绘去理解,则云间东岭,树里南湖,正是隐士林泉之乐,巢由等隐士,正宜以萝薜换簪缨,才是正理。可见,张说写景中必含玄理,否则,“不将萝薜易簪缨”,纯为乱谈。身为达官的张说能悟此理,真可谓尘世间的解脱人。枝头梅花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笑?用坊ㄐ幔?春在枝头已十分。(某尼悟道诗,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引)从北宋末到南宋初,禅宗各派中都出现了一批家世官宦、颇有教养的女尼,如临济宗的妙总禅师,是丞相苏颂之孙女,妙道禅师是尚书黄裳之女,云门宗法海禅师是宝文阁学士吕嘉之姑。《鹤林玉露》中这位悟道的女尼,想必也是同样类型的人物,她的悟道诗,不仅饶有理趣,而且因其切合女性的特点而颇有情韵。寻春、探春、伤春,本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一大主题,“笑?用坊ㄐ帷钡纳?动描写,更典型地刻画了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在其同时代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词中,就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句子。然而,女尼的身份和悟道诗的写作目的,决定了这首诗的哲理性内容。   诗中的“寻春”是寻道的隐喻。“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写出追寻真理的坚定志向和艰辛历程。芒鞋就是僧人游方所穿之草鞋。禅宗僧人在觉悟之前,往往云游四方,遍参丛林,学究诸宗禅法。以“春”喻“道”,这是宋代禅师和理学家的惯用手法,如北宋惠洪称赞云门文偃禅师曰:“公之全体大用,如月照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时而春无迹。”(《禅林僧宝传》卷二)又如朱熹学道有悟,作《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因为“春”是有形之外、无迹可求的形而上的概念,须借“万紫千红”的具象的花表现出来。这正如“道”一样,其普遍性须借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来显示。这女尼之所以踏破芒鞋而未能悟道,乃在于对“道”这一概念的误解。她试图寻求的是脱离具体事物的抽象的“道”,是超越具体景物的抽象的“春”,而忽略了“垄头”细微景色中可能蕴涵的春意。当她游方归来,瞥见庵前的梅花,想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古诗,才猛然发现,苦苦追寻的“春”原来就在不起眼的梅花枝头。她?踊ǘ?嗅,会心一笑,定是彻底领会了“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达观《石门文字禅序》)的禅理。   这首诗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女尼寻道的途径一开始就错了,因为禅宗一贯主张,“自心是佛”,“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五灯会元》卷三马祖道一语),而女尼的“寻春”正是“外求”,所以费尽功夫、踏破草鞋仍然毫无收获,终日懵懵懂懂地行在垄头的云里雾里。当她归来看见庵前的梅花,才猛然觉悟到,苦苦追寻的“春”原来就在自己的家门前。也就是说,“道”就在自己身边,何须远求。佛性本来具足,何假外求。至于罗大经引《孟子》的“道在迩而求诸远”来理解这首诗,说明“道不远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