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柴桥人说“柴”(外一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桥人说“柴”(外一题).doc

柴桥人说“柴”(外一题)   宁波有句老话: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为什么要把“柴”放在第一位?道理很简单,没有柴,就不能做饭煮菜;没有柴,就不能烧水喝茶;没有柴,人们可能又要回到吃生食的原始社会中去。所以在过去无电无煤的农村每户人家总要积存一些柴草,或堆在堂前里或者叠在灶间里,每顿烧饭时都要用到它,当快要烧光时,当家人要想方设法去弄些柴来,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   但柴,对当年生活在芦江河两岸的先民们来说,不光把它当作生活中头等大事,更把它看作自己生命策源地的象征。因为在当时芦江河两岸密匝匝地长着芦苇,而芦苇本身就是柴的一种。芦秆挺立,迎风摇曳,?暗骄攀?月间,质朴无华的芦苇经秋风轻轻一吹,便如白浪般地翻?L出白迷迷的芦花来,水色芦影,婀娜多姿,美丽极了。先民们就骄傲地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芦花江”。从此,“芦花江” 作为一种河流的名称载入史册。   “芦花江”入冬前,芦花被先民们割来缚成芦花扫帚,或用或卖。然后把杆叶晒干后当作柴烧。第二年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到秋天,白的芦花又绽放出来了……可天长日久,江边的芦苇日见渐少,只好上山去砍柴。当时住在江南岸的先民们山多柴多,住在北岸的先民们人多山少。北岸人要烧的柴只能向南岸人买,于是有人就做起了柴的生意。因当时没有桥,卖柴只能用船装,十分不便。后来有人因卖柴而发了迹,就出资造了一座“卖柴桥”,使芦花江两岸南北畅通,逐渐在那里形成一个贸易集市。在这个市场里,柴的交易始终占着极重要的地位,这项营生,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芦花江人先因“卖柴” 而建桥。后在清道光八年(1828)修桥” 时,去掉一个“卖”字,正式定名为“柴桥”,并把桥名复制为镇名―“柴桥”。此后,“柴桥”名扬四海,成为“浙江四桥古镇”之一,同时还被冠上了“小宁波”称号。   其间,许多因缺田少地的农民,大都成了“啃柴族” ,他们以砍柴卖柴为生。除农忙季节外,每天都要拿着扁担、?绳、铆刀,穿着草鞋和上山袜去山上斫柴。离家近的山,一天斫二担,可小山里长的大多都是些浪??和茅草柴,火力不好,卖价较低;想要斫好的?b秆柴、戗柴就得上九峰山、福泉山、双石人等山高路远的地方去。而且还要带上饭包,中午饿了就啃点冷饭头,渴了就喝点溪坑水。柴斫好后,挑着二三百斤重的担子,踏着崎岖曲折的山道挑下来。为了减轻肩上重担,常使用大头尕柱辄在肩后的扁担下以借力。当途中需休息时,就用那根尕柱往柴担下一拄,腾出自己被压痛了的肩膀,透口气,歇一下力。回到家里已是下午二三点钟了。这样长年累月把斫来的柴叠为一个高耸耸的柴蓬,成了一家人的衣食父母。   我的堂叔就是一个典型的“啃柴族”,他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五个孩子,一家近十来口人,只有二亩半土地,何以为生?只得靠每天就上山去啃柴。为斫到好柴,就直奔瑞岩寺天皇脑山上,把那里枯死的松树、青冈、麻栎和沙朴都砍来,劈成柴爿,码成高高的一大堆,满以能卖个好价钱,作一家人的钱袋子。谁知那时正处在抗战转折关头,日本鬼子在太平洋战争吃了败仗后,开始走向末路。1944年11月的一天,驻柴桥日军情报部长柿峙文雄接到宁波日军情报头子芝原平三郎密电要他在一月之内征用粮食120万斤、柴爿13万斤、木炭1万斤。柿峙文雄把这一密令转告给驻柴鬼子大队长原田清人,于是日寇出动大批人马,在维持会内的汉奸带领下在柴桥区域内大肆搜括勒索柴粮。鬼子耀武扬威地闯进我堂叔家,不分青红皂白,把他辛辛苦苦从山上砍下的一二千斤柴爿全部抢走,而且连米缸里的米也被全部掏空。一家人饿着肚子嚎啕大哭,堂叔只得强忍眼泪,借债度日。其年老体弱的父母因悲伤和惊吓,半年后相继离世。原本打算给阿大、阿二两个孩子去读书的打算也成了泡影,?疤熘缓酶?着他爹去砍柴卖柴。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像我堂叔那样依靠以卖柴为生的人可谓不少,他们大多来自紫石、昆亭、三山、后所、沙溪、白峰等地的穷苦农民。他们每逢一、六大市或三、八小市就挑柴到柴桥镇上去卖。为了能在街上占一席放担之地,他们都得在天刚蒙蒙亮就起身,挑着柴担,翻山越岭,一路急冲冲地赶来。即使这样早出发,有时到柴桥老街也已无立足之地了。此时,在不到四公尺宽的街面上,两旁都被一早起来卖地头作货的附近农民所占据。他们从上街至下街都摆满了蔬菜、瓜果、河?r、点心之类的东西。街上赶集的人已熙来攘往,沸反盈天。挑柴担的人只好夹在市声嚣喧的人流中缓步移动,他们从栅栏门开始,沿街至财神地、太平缸直至桥下门、石柱头,一路寻来想找个落脚的地方真是相当困难。有时只能放在弄堂里,等待买主前来光顾。要是到散市还卖不掉,若街上有亲戚朋友的就去那里去寄放一下,等下市再卖。如果一个都不熟悉只得再挑回家去。   解放前,我家住在紫石前郑村,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我已在曹家祠堂紫石小学读一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