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雕像更静默的,也许是诗.doc
比雕像更静默的,也许是诗
摘 要:《金黄的稻束》等郑敏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兼顾诗作的画面感和精神意蕴,致力于探索汉语诗歌表现视觉形象的可能性,拓宽了新诗的艺术途径,其对现代汉语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的开掘,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郑敏 《金黄的稻束》 现代汉语诗歌 视觉化审美
20世纪40年代初,诗人郑敏尚在西南联大求学,即以自己独具一格的作品在诗坛崭露头角,“九叶诗派”同人袁可嘉对她早年诗作的评价颇为中肯:“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1}《九叶集――四十年代九人诗选》在1981年出版后,郑敏仍笔耕不辍,相继完成了多部诗集和诗学论著,展现出艺术创造与理论探索的绵长后劲。诗人晚年在访谈中梳理自己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说起青年时代的作品时,她特别提到了几首同类型的诗:“我觉得早期的作品中关于画的诗,在艺术上比较完整。”{2}在郑敏写作生涯的初始阶段,恰恰是对于绘画的凝神品读和别有会心,帮助她窥见了诗歌艺术的堂奥、实现了完满的自我表达。无怪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论及郑敏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会格外强调音乐和绘画的熏陶对其诗风的切实影响。
姑不论《马》《金黄的稻束》等诗“画幅”般的静美与深沉,郑敏的早期诗作如《濯足(一幅画)》《荷花(观张大千氏画)》《雷诺阿的〈少女画像〉》,仅从诗题就能看出作品与绘画的紧密关联。这几首读画诗的共同特点,在于诗人的眼光与笔触虽深入画作极微妙的细部而引发联翩的浮想,其想象的驰骋却绝不受限于画面上凝定的具体图像,时而悠游天外,时而直抵人类心灵最幽邃的奥秘。诗人在这些读画诗中所做的,不同于艺术史家对于视觉艺术作品进行的图像学解释,亦绝非将玫瑰认定为爱情的符号,或指出贵妇怀抱的白貂乃是贞洁与情欲的双重象征那样简单。
以《雷诺阿的〈少女画像〉》一诗为例。雷诺阿绘有许多少女肖像画,但并无哪一幅是直接以《少女画像》为标题的,根据该诗“半垂的眼睛”“你的嘴唇,这样冷酷地紧闭”“发光的长发”等文字关于画面细节的描绘来判断,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推测,郑敏所写的这幅画,很有可能就是雷诺阿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伊蕾娜?卡昂?当韦尔小姐的画像》,中国艺术界有时也称这幅画为《少女伊蕾娜》。
雷诺阿对少女伊蕾娜柔和、鲜润肤色的细腻表现,对她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红棕色长发的精致描摹,展示出一位优秀画家非凡的艺术功力。郑敏则从少女半垂的眼帘下微含羞涩的眸子、从她闭紧的双唇里读出了更加丰富的意味:这少女的形象有如花朵吐放芬芳前的紧闭、果实成熟前的苦涩,她那发光的长发暗示着丰稔的青春,但她是那样苍白,仍像一个“暗澹的早春”――“瞧,一个灵魂先怎样紧紧把自己闭锁,/而后才向世界展开。她苦苦地默思和聚炼自己,/为了就将向一片充满了取予的爱的天地走去。”这里对灵魂成长的艰巨过程的表现,对青春的生命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的奇妙变化的鲜活想象,由于有着丰沛的画面感作为依托,因此并无空疏之虞,也更易引发读者的直观感受和同情的共鸣。
郑敏早期的其他几首读画诗,也均采取了和《雷诺阿的〈少女画像〉》同样的路径,亦即透过画幅中的单一画面,推衍出这一画面之前或之后的若干画面,化凝固的瞬间为连贯的故事,将一个在空间中展开的视觉图像,演化为不绝流动的时间和语言。视觉艺术通过静态的形象来表现对象,画布上某个被精心描绘的物件、一具雕像中饱含张力的身体姿态与筋骨肌理,未尝不能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有所暗示,但视觉艺术毕竟仍是以静态的刻画为其表现手段,而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则更多诉诸听觉和想象,演示动态的过程正是文学作品所擅,它能从事物的变化去表现事物本身,并从中抽绎出意味深长的精神内涵。虽然东西方的文艺理论都认可视觉与听觉艺术、空间与时间艺术存在深层的相通,两者殊途同归,最终均能导向丰富而悠远的艺术境界,但两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诗画界限的强调也频频出现在中外古今的理论著述中。远者如18世纪德国人莱辛的《拉奥孔》,该书的副题即是《论画与诗的界限》,近者则有钱钟书、闻一多诸人的《中国诗与中国画》《先拉飞主义》等。
闻一多是郑敏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老师,这位成就卓著的现代诗人,有着留美专修油画的美术背景,主张新诗应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然而他深知新诗或可从其他艺术类型吸收养料,诗与画之间的界限却是无法跨越的。他反对19世纪英国美术与文学流派前拉斐尔派(闻一多在文章中称之为“先拉飞主义”)人士混同诗歌与绘画、试图消弭诗画差异的创作倾向,因为“文学的工具根本是富于精神性的”,“神秘性根本是有诗意的,和画却隔膜得多”{3}。闻一多指出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根本而言,诗歌语言比之绘画形象更富于精神性和神秘性,换言之,美术的优势在于直观、具象,文学长于抒情与玄想,双方都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