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课件.ppt

岭南园林与中外文化交流 暨南大学 纪宗安 2011、9、21 提纲 一、岭南园林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 二、西方造园艺术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三、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岭南园林 结束语 园林及岭南园林的内涵 园林和宫殿(包括神的宫殿—庙宇),历来是文化集萃的场所,文化的交流也常在这里发生。岭南,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最早的交汇地之一,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而生于兹,长于兹的岭南园林,就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担负起中外文化交流先驱的使命。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高雅的意境和杰出的水平,其风格与同时代的欧洲造园艺术迥然不同。中国造园艺术曾对欧洲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文化出口,特别是其早期,主要发生在岭南地区。反之,鸦片战争以前的岭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又是外国园林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久而久之,岭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多样化的外国,特别是西方园林文化的痕迹。 一、岭南园林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 明末清初,主要还是中国园林的西传。这是因为,当时西方园林的强点(古典主义的规则式园林)在中国缺少生存的土壤,而中国园林的自然式特点却符合了欧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腐朽充分暴露,形势才演变成西方现代园林(主要是公园)大规模向中国输出。 1、欧洲园林艺术的传统 欧洲的造园艺术在罗马时代有过一段光辉的历史。但在漫长的中世纪,除了在受穆斯林影响的比利牛斯半岛南部以外,园林基本上是不发达的。 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别墅 直到进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又称意大利台地园)的出现,使欧洲的造园艺术再度振兴。意大利台地园的主要特征是:核心为庭园,周围是自然的森林,二者之间有树坛(Basco,即在方块型地面上成行列种植的树木)过渡。庭园被放在沿山坡一侧的一系列台地上,规模不大,采取几何式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物常常放在构图的中心位置上。这种意大利式园林,凭藉着文艺复兴文化的传播,影响很快遍及法、英等欧洲国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路易十四的时代,君主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文化中形成了古典主义潮流。法国的造园建筑师们大大发展了意大利式的造园艺术,形成了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 早期的法国花园 古典主义花园的基本格局仍从意大利式脱胎而来,即花园保持对称的几何式布局。其重要的变化是花园被放在平原上,而且规模非常巨大,所以又称宏伟性园林。它大大突出和强化了中轴线:宫殿踞于花园中轴线的起点,其它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象等沿着中轴线延伸下去,形成非常深远的透视线,所以又称透视线性园林。这里一切都非常工整、明晰、严谨,符合路易十四心目中以国王为首的整个封建制度国家的形象。 凡尔赛 总平面图 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是凡尔赛宫园(Versailles,主体工程在1662--1690年间进行)。这种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很快传遍英、奥、德、俄等国,成了欧洲宫庭造园艺术的正宗。 2、岭南园林和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 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全海航路自十六世纪起被开通,海上贸易日益发展,欧洲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和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一般的路线是先到澳门和广州,商人们就在这里作生意,而耶稣会士则设法北上进京。在广州和北京,他们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发展水平相当高的东方文化。起初,他们以审慎的态度进行着研究和侦察,随着对这种文化认识的深入,他们被震撼了,既带着猎奇,又怀着敬意,一篇又一篇报告、书札被寄回欧洲并出版,向欧洲介绍这片古老大地上的文明。于是,“中国热”在一个多世纪中席卷了欧洲,其中也包括了与欧洲传统作法完全不同的中国造园艺术。 欧洲人初闻中国园林,大概始于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3?)。在马可·波罗之后,差不多沉寂了三百年,欧洲人描绘中国的笔才又被人们拿起,其中有许多关于园林的内容出自耶稣会士们的手。因为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欧洲,能够真正深入到中国内地(特别是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是耶稣会士。他们富有文化修养,不仅从商业角度,而且更注意从文化角度观察中国,所以成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出色媒介。 长期担任英国宫廷建筑师和总建筑师的詹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1723--96)年轻时曾由瑞典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随商船到过广州,看到并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建筑和园林的资料,同时还向一个叫Lepqua(李华?)的中国画家讨教过造园艺术。 他还出版了两本介绍中国建筑和园林的书,即《论东方的造园》(Essay on Oriental Gardening),1772年出版;和《中国建筑、家俱、服装和餐具的设计》(Des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