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播学教程教学课件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学教程教学课件课件.ppt

主讲人:信息传播学院 刘行芳 《文化传播学教程》 2010年春 第一讲:“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文化传播 构建“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正式开始,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而传播又是文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由于此前人类历史关注的是物质生产,从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和以主体/客体为特征的哲学思维范式,权威主义和等级制度成为一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信息社会的诞生使得这一切受到挑战,文化转型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媒介的作用变得极为突出。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媒介的功能必须发生深刻变化,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人类决策的信息库、人民智慧的倍增器、社会沟通的润滑剂、民族交往的主渠道。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适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治国理念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国从此开始社会文化转型的新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信息传播无疑是一股重要的促进力量。 我国提出上述一系列新的治国理念,是有其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的。20世纪中后期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一个以比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对社会一切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理所当然地也对社会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促使其加快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媒介不仅成为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一个因素,也表现出许多有别于传统的新功能。 一、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我”为中心、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实用主义文化,是建立在部落、民族和国家生存需要基础之上的、以获得生活物质为基本出发点的协同性文化,因此同一性成为其基本特征,成为一切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在中国则表现为“集体主义”这样一种观念。 原始时代的狩猎经济,决定了文化必须具有协同人们共同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力量,以保证人类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源和安全保障;农耕时代,阶级阵线分明,利益矛盾突出,为了争夺社会财富,除了战争以外,文化成为最重要的组织社会生产的方式,并且常常以武力为后盾,迫使全社会接受以“服从”为核心的价值观;进入工业文明后,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以机器运转为纽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决定了“权威”的中心地位,因此权威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哪种文化形态,都是以获取物质利益为基本前提,以把社会成员组织成一个结构牢固的团体为基本任务,千方百计维护某种主流价值观。 在这种大背景下,主流文化是以政权为转移的,文化的先进与否往往由最高统治者来定义,“忠君”、“敬上”是其基本内涵,服从、恭顺成为美德,等级化是其基本的特征,任何脱离主流价值观的变动都不受欢迎。社会成员被人为地归结为“类”,而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当然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在传统文化里,除了最高统治者外,任何个人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2.信息化与“和谐社会” 但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正在使这一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谓信息社会,就是“经济建立在信息上”的社会,是“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社会”。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取代资本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信息的生产又成“超级函数”增长。在信息社会里,时间在超强度地缩短,空间在奇迹般地扩大,这使得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离异化变化:一方面,时间显得异常宝贵,而另一方面,空间观念越来越淡化。这一切,不仅对传统文化构成强烈的冲击,同时也构成了新文化产生和成长的重要基础。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较早认识到这种变化。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论述了信息社会的文化特质。他说,在信息社会里,“文化作为一种公共领域应该是公共权力和民主原则的共有领域,是公共性本身表现出来的一个独立的领域;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公共领域的主体是作为公众舆论中坚力量的公众。”他指出:“只有当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所谓公众批判,是指公民任意通过媒介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所谓公众舆论,是指某种意见成为社会普遍一致的看法,无论是公众批判和公众舆论,都要以媒介为载体。 哈贝马斯认为,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文化已变成一种由主体间性产生、公众所信奉的现象,它有益于提供同一性的源泉、社会交往的途径和共同体意识。随着公众文化继续不断地被商业化和市场化,一种建立于更加大众化基础之上的更为离散的全球文化正在兴起,以取代各民族国家的各种陈旧的一体化文化。这种跨国文化正在构建新的同一性,削弱关于民族协同性的各种较为陈旧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媒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主体间性”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认为,“主体/客体”作为哲学基本范式,一直沿袭了几千年不变,其根本原因是人类几千年来所关心的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