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新监管指标解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商业银行新监管指标分析 --基于宏观审慎框架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 赵锡军 [ 2011-06-29 ] 共有0条点评 摘要   自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本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无一例外的,各国都将“宏观审慎”纳入监管体系,更加突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和审慎性。巴塞尔协议Ⅲ中对于资本、流动性、杠杆率以及拨备等监管指标的新要求都集中体现了各国目前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趋向。为响应巴塞尔协议Ⅲ,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4月27日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为我国银行监管树立了新的风向标。本文在宏观审慎框架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宏观审慎框架下中国版巴塞尔协议中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针对中国五大商业银行的现状,结合《新意见》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 巴塞尔协议Ⅲ 监管工具改革 成本效益分析 一、文献综述   银行体系的安全是金融市场安全的最后屏障。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学者们主要针对监管的必要性和具体监管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西方国家曾经提出公共利益论、管制成本说、银行挤提说等关于银行监管方面的理论,Allen(1997)和Santomeio(2001)等提出银行应当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Scholtens等(2003)进一步论述了银行有必要也有足够资源管理风险。Grossman(1981)认为监管机构应当强制银行披露信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Dewatriopn(1993)等和Posner(1998)在此基础上重申了由更为专业的机构来对银行进行监管的必要性。Caprio和Klidenberge(1996)认为监管体系不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而只是监督和约束,Klein和Leffler(1981)指出在监管同时应当给予适当激励。此外,Bensaid(1995)、Bensankohe、Kantas(1996)、Santos(1999)等人都运用模型分析了银行最低资本金要求的设定和有效性等问题,而Rochel等(2004)则运用动态模型解释了新巴塞尔协议Ⅲ三个支柱之间的联系。Tara Deelchand,Carol Padgett(2009)建立模型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与效益、资本之间的关系。同样,国内学者对于银行业的监管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同时在西方学者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论述了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影响。朱柯达(2010)王林(2011)蒋媛(2010)等都对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李瑞红(2010)提出应当审慎选择逆周期监管工具,杨瑾等(2010)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成本和收益分析,王秀芳(2010)又进一步分析了周期缓冲资本的监管框架。郭田勇(2010)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当建立起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汤柳和王旭祥总结了宏观审慎原则下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发展,朱小川(2010)则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进行了总结并讨论其在我国的实用性。在对于流动性等问题的监管上,中国学者也从各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例如廖珉(2009)、聂泉和胡志浩(2008)等都论述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 二、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发展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让各监管部门更加意识到对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将宏观审慎监管方法和微观审慎方法结合起来已经是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的大趋向。而事实上宏观审慎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大多数文献并没有非常系统性的讨论宏观审慎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对其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合理、科学的在整个框架中设计出更符合现实的监管指标。下面就宏观审慎概念的发展、特点和构建宏观审慎框架的原因做简单论述和总结。   (一)宏观审慎概念   “宏观审慎”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油价上涨等原因引起的对国际贷款的担忧,国际清算银行(BIS)在1978年的报告中首次将审慎监管与整个宏观经济联系起来,而巴塞尔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则在随后的会议中正式提出“宏观审慎”这一金融监管新概念。国际清算银行经济顾问兼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主席Alexandre Lamfalussy在1979年的一份报告中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以往微观审慎监管的问题所在,再次提出由微观审慎转向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跳出一贯以来仅仅停留在针对单个银行监管的圈子。但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微观审慎的监管措施仍然是各个监管部门奉行的重点,宏观审慎监管并未真正得到推广。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活动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出于对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