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结构图 中国教育史概况.docVIP

教育学知识结构图 中国教育史概况.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作:交流QQ群 9 清末: 教育宗旨: “忠君” “尊孔” “尚公” “尚武” “尚实” 明清: 尊经崇儒 推崇程朱理学 实行文化专制: ①文字狱 ②改编、销毁书籍 ③成立编书馆 宋代:“兴文教”政策与理学教育思想形成 重文轻武 儒佛道三派融合 隋唐: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 重振儒术:①尊孔②整理、统一儒经③提高儒士的地位; 兼容佛道; 与汉代儒术独尊不同,既是儒学的复兴,又是儒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 汉代:“独尊儒术” 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现代文教政策 近代文教政策 古代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 民国元年: 教育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体现蔡元培的观点。) 南京国民政府: “党化主义”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 “战时须作平时看“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抗战时期:“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实行生产劳动”“民办公助”等。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学校教育制度 古代学校制度 近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 古代官学体制 传统私学体制 古代书院制度 近代主要学堂 近代三个学制 近代教会学校 大学院大学区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 抗战时期 学校西迁 西周:学在官府;分类:大学、小学;国学,乡学 ;内容:“六艺” 汉代:太学(中央官学);鸿都门学;郡国学(地方官学) 魏晋南北朝:西晋国子学;南朝宋:“四馆”“总明观” 唐代:“六学”“二馆”;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北宋:“三次兴学”:“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崇宁兴学” 明清国子监:(六堂)升级制;积分法;监生历事(最早实习); 私学产生:春秋中后期;产生的原因及意义:P69 齐国“稷下学宫”:私学联合体;《弟子职》(第一部学生守则) 汉代:多层次:程度低“书馆”程度高“精舍”“精庐”“经馆” 唐代:程度低“村学”程度高:内容多样;黄老道玄、科技等 宋元明清:私学蒙学化; 书院产生: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元明清衰落 宋代:正规化、制度化:场所设备管理经费讲学(讲会制度) 元明清:官学化:《白鹿洞揭示》;东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 洋务学堂:(新旧杂糅)京师同文馆(第一所);分类:方言;军事;技术 维新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近代教育制度的母体) 壬寅-葵卯学制:抄袭日本;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封建性:以中国经史为基,经学比重大,拜“孔子牌”“万岁牌”,残留科举色彩,女子无地位, 壬子-葵丑学制:有资产阶级性质;学制系统与壬寅-葵卯学制大体相同。 变化:年限短;无科举阴魂;有女子教育;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局限性:美国实用主义(杜威思想) 七项标准:平民、个性、普及、生活、伸缩、经济力、兼顾旧制。 四项附则:选科制、天才教育、特殊教育、补习教育。 变化:缩短小学、延长中学、取消大学预科、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 教会学校:英华书院(最早设立、马礼逊)“马礼逊学堂”(西式学校) 大学院、大学区:以蔡元培的教育独立主张为理论基础。(忽视国情) 戊辰学制:七原则:国情、民生、效率、标准、个性、普及、伸缩。 同壬戌学制的不同:师范、职业教育。 学校西迁: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文化长征。 干部学校:由干部在职训练(短期、暂时)演变而来。(更规范) 分类:高级干部学校、中级干部学校。 选士制度 察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察举制度:汉文帝开始,汉武帝制度化:①设立常科;②确立察举责任; 常科:孝廉、茂才(西汉为特举);特举:贤良方正科、明经科、童子科等。 方式:推荐为主,不重考试;《左雄改革案》后,考试成分日渐加重。 影响:“学而优则仕”得到了制度上的落实(同太学);激发了人们受教育的积极性。 九品中正制:创立于东汉末年;为“综核名实”;曹操创; 程序:品第人物(定品级(建立档案(按品授官(清定品级。 评价:正面:①选士制度的革新;②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③清定制度,更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反面:①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中正官为士族垄断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