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青铜器鉴赏 第二章.pptVIP

  1. 1、本文档共1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中国古代铜锡矿采冶技术鉴赏 第一节 三代青铜器矿料来源 一. 三代青铜器的铜料来源问题 1. 青铜器在三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获取和维持政治权利的主要工具。 2. 三代时期对铜矿资源的需求量之大 1976年殷墟妇好墓:青铜器468件,总重1925公斤,8吨铜矿 1978年曾侯乙墓:青铜器4800件,总重10000公斤,100吨铜矿 3. 三代青铜器铜料来源问题的提出 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河南铜矿点甚少,且储藏量不甚丰富,铜矿资源相对缺乏,而三代青铜业却相当发达,所需要的铜料相当可观。同时,中原地区至今尚未发现可供开采利用的锡矿。 4. 前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及观点: 包括翁文灏(1919)、李济、石璋如、赵宗溥、章鸿钊、郭沫若、剪伯赞、容庚、张维持、闻广、唐兰、夏湘蓉、张光直、童恩正等先生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三代青铜器所用矿料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及其邻近地区。石璋如、张光直、闻广等人为代表。 李济、石璋如:位于中原的铜产地,山西有12处,河南有7处,河北有4处,山东有3处。如以安阳为中心,则在二百公里之内的铜矿,山东有1处(济南),河南有3处(鲁山、禹县、登封),山西有7处(垣曲、闻喜、夏县、绛县、曲沃、翼城、太原)。他指出:“据此则殷代铜矿砂之来源,可以不必在长江流域去寻找,甚至不必过黄河以南,由济源而垣曲,而绛县,而闻喜,在这中条山脉中,铜矿的蕴藏比较丰富。” 闻广: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青铜器铭文和先秦文献的记载,认为三代疆域内确实有着许多锡矿产地,“我国青铜时代所用青铜原料的锡矿,主要是取自当时疆域之内,而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应当有着不少锡矿的产地” 。1983,他发表文章,号召地质工作者完成“中原找锡”的“历史任务”,以解决商代中原青铜器中大量锡矿的来源问题。然而,在中原地区进行的地质矿产普查,迄今尚未发现河南一带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可供开采利用的锡矿,古代文献记载的锡矿似乎都是铅矿。 张光直:夏有九都、商有十三都(前八后五)、周有五都,根据三代都城屡有迁徙、变迁,推测当时采铜、冶炼的基地所在。中原地区“出有铜锡矿的地点集中在华北大平原边缘山地,而以豫北、晋南为中心。这些矿产都较稀薄,以三代取铜锡量之大,每个矿产地可能维持赓续出矿的时间相当有限。……三代期间需矿量甚大而矿源较少,需随时寻求新矿”,从而提出三代都城之迁徙与追逐矿源有密切关系的新颖论断。比如夏代都城变迁均在中原地区铜锡产地范围内,而商都则沿鲁、豫山地边缘迁徙,周代都城由西向东迁移等,均与矿产产地有关,迁都原因是以追寻青铜矿源为其主要因素。 圣都、俗都;游牧、战争、铜矿 第二种观点:三代青铜器所用矿料主要来源于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赵宗溥、郭沫若、剪伯赞、唐兰、夏湘蓉、童恩正等人为代表。 赵宗溥:1948、1950,《青铜文化来源考疑》、《青铜文化来源续考》 ,主要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地质普查资料,探讨了青铜原料的来源问题:“中国产锡地不过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皆位于中国西南部。”“黄河流域虽产少量之铜,如河南洛源、南召、镇平等地,山西闻喜、垣曲、绛县等地,但锡则皆未有闻。”“青铜之发现,极有可能由于冶炼铜锡共生矿石而来。”“如中国之江西大余县”,就有“铜锡共生矿脉”。他认为“青铜文化之演进,只限于黄河流域,实难解释。”“青铜原料之来源,未必不可能取自南岭一带” 。 郭沫若:《周礼.考工记》“吴越之多锡”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江南之金锡 ”、青铜器铭文“金道锡行”。认为:“当时青铜器的原料,很多来自南方”。金道锡行:“以铜锡入贡或交易之路”。 夏湘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古文献、青铜器铭文、考古资料,指出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的原料,可能多数还是来自南方,“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的青铜业中心。这个中心的形成显然是和当时的政治中心有关,并不是因为当地拥有丰富的青铜原料资源。因此,在青铜时代,中原地区依靠当地所产原料,仅能冶铸铅青铜。而大规模锡青铜的生产,是南方的铜、锡两种金属大量输入中原地区以后的事情。” 剪伯赞:殷代商人最主要的贸易是从长江上游一带输入铜锡:“青铜为铜与锡之合金,故冶炼青铜,必须添锡,但中国黄河流域并不产锡,锡之产地,皆在长江上游一带,故知殷代当时,必有从长江上游输入锡矿之事。同时,铜之产地亦多在西南,故又知殷人当亦有从西南输入铜矿之事。”1984年,金正耀先生在研究殷墟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时,发现14件青铜器中,有5件的铅同位素比值属高放射成因的异常铅。 第三种观点: 容庚、张维持:根据古文献考察殷代版图内铜锡矿的分布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