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考研复习发展心理学.doc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6考研复习发展心理学

一、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依恋 2.婴儿的依恋 2.1依恋的概念 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婴儿在6—8个月表现出对最亲近者的依恋。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依恋产生于母亲对婴儿的哺育行为。哺育满足了婴儿的生理需要,减轻了婴儿内驱力的强度。母亲是食物的来源,于是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依恋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母亲在饥饿时满足了他的需要,母亲的姿态、声调、容貌等成为食物到来的信号,因此对母亲产生了依恋。 2.2依恋的标志 a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b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c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 2.3与母亲的依恋 婴儿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之所以大多以母亲为依恋对象主要是因为四点:a照顾婴儿时间最长。b母亲照顾的反应性最强。c在婴儿身上情感投入最多,与婴儿最亲密。d经常出现在如进食、排便等关键时间段。 2.4依恋的阶段 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婴儿同母亲较长期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比尔指出,哺育不是依恋情结产生的基础,依恋对物种的繁衍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本身是有深刻生物学根源的。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同样,人们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没有重要与否的差别。此时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对某个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b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但这时的婴儿还不怯生。 c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d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以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母亲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要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2.5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a安全型。这种依恋类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婴儿表现为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而更多的是用眼神及面部表情同母亲交流。婴儿在母亲里离开时忧伤;母亲出现后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这类婴儿约占65%到70%。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并正确理解婴儿的信号,然后作出及时、恰当、关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b回避型。此类儿童对母亲没有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对他们都没什么影响这类婴儿并为对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也成为“无依恋儿童”。这类婴儿表现冷淡,母亲出现后主动躲开或忽视。这类婴儿约占20%。 c反抗型(矛盾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婴儿在母亲离开后不安焦虑;母亲返回后仍不能安静,并表现出即反抗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有接触需要。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同时,安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既具有稳定性,但同时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早期的同伴交往 婴儿出生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婴儿与同伴交往的三个阶段:以客体为中心、简单交往、互补性交往。第一阶段的婴儿更多集中在与玩具或物品的交往,而不是其他婴儿;第二阶段中,婴儿已经能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企图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在这一阶段婴儿出现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具体行为);第三阶段的婴儿,同伴间行为趋于互补,出现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互相间模仿比较普遍,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穆勒和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分为四个阶段:简单社会交往、社会性互相影响、同伴游戏及早期友谊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所有社交行为都已出现,但是许多行为得不到另一个婴儿的回应。在同伴游戏阶段有主动加入、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等四个特征。而早期友谊的出现是婴儿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