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概要
四、对唯物史观的争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取得了人类文化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应运用它的基本原理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揭示了它的普遍发展规律,从而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这一伟大科学发现不仅使他们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使马克思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划清了原则界限,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一道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 从哲学来说,发现唯物史观的伟大革命意义就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除出去。 从政治经济学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开辟了道路,而且还孕育了剩余价值论的思想,从而为完成第二个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二)对唯物史观的争论 伯恩施坦(1850-1932)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针对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提出了阶级合作的观点。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更生能力,不需要靠暴力摧毁。 他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并非只能成为社会阶层压迫的工具,而是可以超越阶层的全社会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把历史唯物主义比作宗教的教义,歪曲地解释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并试图用一种折衷主义的庸俗唯物论取代马克思的唯物论。 主张点点滴滴的社会改良,迁就眼前的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演变的基本特点,为谋求一时的实际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伯恩施坦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不是个别人的过错和叛变,而是资本主义数十年和平发展的产物。 马克斯·韦伯(1864--1920) 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批判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唯物史观在其论证方法和论证依据上都存在问题,这种唯物主义从方法论上看作是一种单一因果论,从内容看则是一种经济唯物主义。 2. 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批判 无产阶级专政是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它关系到社会制度本身的根本性质,而绝不是一种过渡形式。首先,他不认为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打碎是可行的。其次,韦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解决不了专家治国的问题。 3. 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韦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最后难免也会变成理性的官僚主义,这里面除了制度方面即官僚科层制的问题,在意识形态方面就是正当性的问题。他认为,尽管无产阶级专政在表面上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的一切机构和体制,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试图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在正当性上,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区别。 吉登斯(1938-- ) 出于论战需要,马克思立足社会关系维度展开的意识形态批判首先把重点放在基本经济事实,恩格斯认为这同时也是他和马克思的共同过错,即“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是故“形式”方面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重要理论生长点。 1.立足“生产关系”维度,吉登斯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进行了诠释并展开批判。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具有将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关系的倾向,这种化约逻辑既具内在的理论缺陷,又遭遇现实的责难。 2.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重构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成果。他试图提出形塑社会关系的可能方式,从形式上克服所谓的马克思的化约逻辑。其理论假设以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的分析领域,并带有浓厚的社会心理学色彩。 3.吉登斯进一步对现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做出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提升。基于“知识”视角,吉登斯从“形式”方面不仅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解蔽,而且揭示了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同构理路,即借助常识常规,人们可以保持社会关系的延续,获得心理安全;而意识形态动员的目的是维护已有的社会关系。因此吉登斯指出,最为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正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常识常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