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贫困阶层研究进展概要.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外城市贫困阶层研究进展概要

国内外城市贫困阶层研究进展 1.1 国外对城市贫困阶层的研究 1.1 城市贫困的含义与界定 1城市贫困的含义 城市贫困作为长期困扰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吸引了大量社会学者近百年的关注。关于城市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层含义,并由此衍伸出两类不同的研究方法。 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是指人们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满足不了基本生存的需要。在早期的城市贫困研究中(见C.布思,1889,S.朗特里,1901),采用的均为绝对贫困的概念,即根据人们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折算成货币单位进行测量。这类综合指标体系被广泛用于社会福利与发展政策研究中。 当社会制度不断变更,尤其社会更加富裕后,人们对基本生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但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生活水准的人群。相对贫困的概念并非建立在绝对的数量标准基础上,而是更多的考虑了区域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差异。 可以说,城市社会中的贫困具有以上两重含义,当代西方社会的城市贫困更大程度上是“富裕中的贫困”,即相对贫困。 1.1.2 城市贫困的界定 国外对于一定区域范围的城市贫困人口,一般采取两种界定方法,一种是依据贫困线的划分方法,另一种是根据社会福利项目资助范围而确定的方法(Enzo Mingione, 1996)。 贫困线(Poverty Line)是指以个人与家庭的经济来源与收入状况为标准,对贫困人群做出划分。根据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含义,贫困线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绝对的物质指标去衡量的绝对贫困线,另一种是从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中测量的相对贫困线,如社会成员平均收入的50%。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忽视了部分人群的隐性收入来源,以及城市内部生活水平差异等影响要素,该方法往往不能反映真正的城市贫困人群。一方面可能夸大了部分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能够自己自足的低收入者,以及拥有隐性收入的人群,另一方则忽略了部分生活在城市中心的相对低收入者。 根据社会福利项目(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的救助范围,也可以掌握城市贫困人群的数目,并从相关的历史记录资料中,了解个人致贫的原因。由于各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项目也具高度多样性与选择性,并非所有贫困人群都能接受社会救助,因此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尤其区域比较中有很大局限性。 1.2 城市贫困阶层的产生原因及贫富分化的趋势 1.2.1 城市贫困阶层的产生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K. Marx)在《资本论》中写道,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改进技术水平,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劳动力相对过剩。这部分相对过剩的人口包括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性过剩人口三种存在形式。其中停滞性过剩人口包含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失业者和贫民,如流浪者,丧失劳动力者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是城市贫困阶层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提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普遍发展规律。他认为无论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何种状况,工人的命运都无法改变。“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遭受的痛苦最深”,而“ 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马克思,1844) 经验社会学的解释 英国的社会调查专家布思 ( C. Booth )曾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19世纪伦敦居民中贫困问题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调查。布思的后继者朗特里(B. Rowntree)于1901年发表了《贫困:有关城市生活之研究》一书,成为社会学界研究城市贫困的先驱者。他通过生理学与营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贫穷的直接原因在于人们的收入不足维持一定的“体力效力”,并将城市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工作收入的不足,失业,衰老,以及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丧失。 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夫妇(S. Webb,B. Webb)在其著作《贫困防止论》中进一步提出贫困(Poverty)与贫乏(Destitution)的概念,认为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往往发生在以下人群中:(1)疾病、早衰者;(2)丧夫并要抚养孩子的寡妇;(3)失去双亲和抚养者的孤儿;(4)年老或因精神不正常、弱智等原因不具备劳动能力者;(5)长期失业者。 英国医生哈里(J. Harry)则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学说”,如图1-1所示,他认为贫困是一种往复的恶性循环,贫困使个人、家庭及社会处于某种特殊状态,而这些状况将导致个人或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即“贫困产生贫困”(沈洁等,1998) 。 图1-1 贫困的恶性循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