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 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 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是召公对于“厉王阻止人民公开批评”的进谏。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读课文·理解文意·分析课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 1、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 5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批评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的暴政了!” 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厉王大怒,找到卫国的一个巫师,派其监视议论的人。巫师把他监视到议论的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那些议论的人。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以上是第一段,写周厉王闻谤而怒,弭谤的方法是监而杀人。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译文: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他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这是第二段,写厉王以弭谤而喜。 4、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管理人民的人也应引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5、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译文: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少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文武百官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由此而体现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 7、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老百姓在心里考虑好了,用语言表达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能帮助你维持多久呢?” 以上是第三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谏辞恳切有力 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厉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再发表言论。三年后,就把厉王流放到了彘地。 第四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课文分析小结      ?   这是一篇记事简练、说理充分的记事散文。   前两段写周厉王闻谤而怒,监而杀人,并以弭谤而喜。这是故事的前因,也是全文事件的开端。第三段记召公的谏词。谏词首先一针见血指出厉王弭谤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