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 “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背景: 目的: 时间: 核心内容: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点 斯大林模式 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驾驶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作用: 弊端: 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思想文化: 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政治方面: 积极:与当时苏联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消极: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012·山东文综卷·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①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采取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②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 ③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表现 影响 ①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②政治上:一方面保证了党对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③思想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课标要求】 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3、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 4、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 题 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后,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最终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赫鲁晓夫改革(摇摆不定) (1953年---1964年) 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