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游包禅山概论
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第三段:重点词语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在 / 是,算得上,动词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到达 / 帮助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夷以近—— 险以远—— 有志有力有物;志更重要,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游者众 至者少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的缘故。 第四段:重点词语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的原因 尽,完 / 说,动词 因为/感叹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应?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 )照应;“后世之谬其传”又跟 ( ) 一句照应。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其文漫灭”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 力量充足 物 外物相助 要有志尽吾志 写游山心得: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慎取”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 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王安石之 政治篇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