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可与言《诗》已矣!” 美好的笑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漂亮的眼睛 转动眼睛的样子 白色的丝绢 把它做成 形作名,艳丽的衣裳 宾语前置 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绘事,绘画、图画。素,指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在……后面 是礼后于人性吗? 启发 我 子夏的名 谈论,讨论 表判断 【译文】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江西省安义中学 胡家道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成语积累: 1、子曰:“有教无类。”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 教,教育。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因材施教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ǜ)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退之。”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怎么能。? 其,表反问。? 迷惑、糊涂、不明白 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犹豫,退缩 使…前进 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使…后退,压制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着冷静” 因材施教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为什么?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资料补充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文档评论(0)